-
如何化解孩子的“心慌”与“不确定”呢?
临近大考,不少考生出现持续性心慌、失眠、注意力涣散,或反复纠结"考砸了怎么办"的灾难化想象——这些都是典型的考试焦虑表现。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焦虑能提升专注力,但当焦虑指数超过临界点,大脑皮层会因过度应激产生抑制反应,导致"复习时记不住、考试时想不起"的恶性... 2025-04-15 18:20 阅读量 91 点赞 0 -
家庭如何构建“心理安全容器”呢? (中高考心理指南)
心理学研究发现,62%的考生压力源于家庭过度关注。家长的情绪会通过“镜像神经元”传递给孩子,影响其大脑杏仁核的应激反应。 家庭常见误区: ❶过度保护:“水果切好递到书桌”反而暗示“你只能学习”; ❷矛盾转移:夫妻争吵让孩子背负额外... 2025-04-14 11:50 阅读量 126 点赞 0 -
断亲现象”背后的痛苦原因到底是什么?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一,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有边界不论是父母与子女、夫与妻、领导和下属、老师与学生等等,都有一个隐形的界限。但是文化的原因,导致我们很多关系都在纠缠不清,也就是各种越界的情况反复发生。就拿父母与子女来说,父母的角色是养育、托举子女健... 2025-03-05 14:36 阅读量 223 点赞 0 -
亲密关系:爱其所是才能双赢,爱我所愿会双输
亲密关系:爱其所是才能双赢,爱我所愿会双输一,亲密关系的基本规则是什么?亲密关系说到底是一场二人游戏。但这个游戏玩得好是双赢,玩得不好就是双输,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并遵循它的“游戏规则”。用一句话来表达就是“爱其所是,而非爱我所愿”。意思是说,我爱的是你... 2025-03-04 18:37 阅读量 271 点赞 0 -
为什么我们很少和父母说“我”?
为什么对父母说“我爱你”这么难?在情感表达上,中国人和外国人确实存在明显差异。很多中国人对父母难以说出“我爱你”,而外国人却能轻松表达。从心理学层面深入剖析,这其中大有文章。从家庭情感教育模式来讲,传统中国家庭倾向于内敛式情感教育。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2025-03-03 15:17 阅读量 310 点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