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要不要停母乳?——家长最关心的答案在这里

王艳荣医生 发布于2025-07-12 11:09 阅读量91

本文由儿科医生王艳荣原创

一、什么是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出现在出生后第4~7天,持续时间较长(可能2~3周甚至更久),但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稳定。  

主要特点:  

- 黄疸程度轻到中度(血清胆红素通<15 mg/dL)。  

- 无其他异常症状(如嗜睡、拒奶、发热等)。  

- 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会明显减退。  

二、母乳性黄疸需要停母乳吗?

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

1. 母乳性黄疸≠有害

- 母乳中的某些成分(如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减缓胆红素代谢,但不会伤害宝宝。  

- 黄疸持续≠疾病,只要宝宝精神状态好、吃奶正常,无需过度干预。  

2. 什么情况下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 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标准(需医生评估)。  

✅ 宝宝体重增长良好、大小便正常(每日≥6次小便,大便颜色正常)。  

✅ 无其他危险因素(如早产、感染、溶血性疾病等)。  

3. 什么情况下需暂停母乳?

❌ 胆红素水平接近或达到光疗阈值(医生会综合评估)。  

❌ 黄疸持续超过1个月且未消退,需排除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问题)。  

注意:即使暂停母乳,也建议用吸奶器维持泌乳,待黄疸下降后恢复亲喂。  

三、家长该怎么做?

1. 坚持监测黄疸

- 观察皮肤黄染范围(是否蔓延到四肢、手心脚心)。  

  - 定期随访社区医生或儿科门诊,必要时测胆红素值。  

2. 科学喂养,避免误区

  - 不要喂葡萄糖水或“去黄药”!这些无效且可能影响母乳摄入。  

  - 增加喂养频率:每天哺乳8~12次,促进胆红素通过大便排出。  

3. 何时需紧急就医?

  - 宝宝出现嗜睡、拒奶、尖叫、发热等症状。  

  - 大便颜色变白(陶土样)或尿液深黄(可能提示胆道问题)。  

四、总结关键建议

轻度黄疸,宝宝状态好,继续母乳喂养,加强监测 ;黄疸较重或持续不退,咨询医生,必要时短暂停母乳;伴随异常症状,立即就医,排查其他病因。

记住:母乳性黄疸是“良性过程”,停母乳只是临时手段,不是最终解决方案。科学喂养+耐心观察,大多数宝宝会自然康复!  

参考文献:美国儿科学会(AAP)新生儿黄疸指南、WHO母乳喂养建议。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