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药内调外治治疗湿疹之机理
徐佳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湿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许多学者认为湿疹的发病与环境,食物,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如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蛋白质食物的摄入过量,在室内的时间过多,以车代步和缺乏运动,食物添加剂和药物滥用等,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湿疹发病率越高,深圳也难以幸免。目前西医对湿疹尚缺乏特效治疗措施,而中医针灸治疗湿疹疗效理想,湿疹患者不妨一试。
湿疹发病多为内外因相互作用
据统计,我国患有湿疹的人群日益增长,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城市多于农村、青少年多于中老年,总发病率为0.72%。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曾对学龄前儿童调查显示,湿疹发病率为3%,湿疹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湿疹列入常见的十大病种之一。
湿疹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与人体免疫功能紊乱相关。一般认为,湿疹包括了许多病因不同而症状相似的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疹多形性,瘙痒剧烈,渗出明显。慢性则局限而浸润肥厚,病程慢性,反复发作。中医文献中因其发病部位不同,皮疹形态不同而有很多病名,如小泡簇集,抓后滋水浸渍成片者,名“浸淫疮”;皮疹肥厚,抓破之后渗血者,名“血风疮”,发于耳后者名“旋耳疮”,发于肘、膝,窝处者名“四弯风”,发于阴囊者名“肾囊风”等。
作为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多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在因素是本病与基因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此类人群对机体内外的致敏因子有较正常人高的敏感性,约50%有家族遗传史,除湿疹外还易得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和枯草热等病。胃肠道功能障碍,精神和神经功能障碍,过分疲劳,慢性感染病灶,新陈代谢和内分泌障碍等也可诱发和加重湿疹病情。外在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日光,冷热刺激,化妆品,洗涤用品,人造纤维,某些食物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中医认为,湿疹是“正气”与“邪”气互相作用的结果,禀性不耐,风热之邪入侵,湿热之邪蕴伏,郁于腠理而发。
中医另辟蹊径治疗和控制湿疹
目前西医对湿疹尚缺乏特效治疗措施,仅用药物对症治疗。(1)内服抗组胺药。该类药对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有效,但湿疹是IV型,即迟发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用之疗效不佳。(2)外用激素类药。易产生药物依赖性,一旦停药,会导致反跳性皮炎。另外若长期用药几个月或几年,可使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变薄。(3)口服激素类药,长期或短期大量使用,会导致身体出现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水肿,月经紊乱,骨质疏松等副作用。这样看来,药物治疗湿疹的安全性尚存瑕疵。
与此相对,运用传统中医针灸中药的内调外治疗法可以避免服用药物产生副作用的问题,另寻一条治疗和控制湿疹的蹊径。针灸,作为一种纯物理的治疗方法,对人体有着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在临床上用以治疗湿疹疗效尚佳,且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它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和“扶正祛邪”之大法对湿疹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
辨证分型针刺中药综合治疗疗效显著其作用的原理是通过针灸剌激体表腧穴和经络达到调理脏腑经络的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皮肤恢复正常。"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穴位放血使风热湿毒随血而出,并使气血运行,促进循环,润养皮肤。中药祛风止痒清热除湿针药共奏奇效 ! 中医辨证地把湿疹分为几种类型:
(1)湿热内蕴证起病急,病程短,见于急性湿疹,皮肤潮红焮热,肿胀,有丘疹,水疱及糜烂,渗出多,瘙痒明显,伴发热,口干,心烦,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白,脉弦滑数。
(2)脾虚湿盛证病程已久,多见于亚急性湿疹,皮损处红肿,水疱减轻,渗液不多,表面粗糙,有脱屑,瘙痒,伴纳呆脘闷,便溏、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或沉缓。
(3)血虚风燥证病程漫长,多见于湿疹慢性期,皮损处表面干燥,肥厚粗糙,色暗,或呈苔藓样变,关节部位可有皴裂,伴有脱屑,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偶见有渗出和糜烂。自觉瘙痒,以夜间及情绪紧张时为甚。乏力头昏,舌淡红少苔,脉细。
在治疗湿疹上主要采用针刺疗法。
主穴:大椎、曲池、合谷、风市、三阴交、阿是穴。
配穴:湿热内蕴型:阴陵泉,虚风,陶道,肺俞、脾虚湿盛型:脾俞、胃俞;血虚风燥型:膈俞、肝俞、血海。
湿热用泻法。其余用平补平泻法,一周5次,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