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灌注提高妊娠成功率

赵洪娟医生 发布于2025-08-11 18:41 阅读量297

本文由赵洪娟原创

在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中,有部分患者经历多次取卵和移植周期而不能成功妊娠,临床上称为反复种植失败(RIF)。

目前治疗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和选择优质胚胎移植。在胚胎质量良好的情况下,可通过调节宫腔内微环境而达到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因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的关键环节。

目前研究表明,应用宫腔灌注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RIF患者的妊娠结局。但不同的灌注药物该如何选择,需根据患者的病因不同,因人而异。常用的宫腔灌注药物主要有甲硝唑+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环丙沙星、hCG、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宫腔灌注治疗,以及富血小板血浆(PRP)宫腔灌注。

1. 甲硝唑+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宫腔灌注(或环丙沙星+地塞米松宫腔灌注)

反复种植失败(RIF)的患者常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炎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免疫因子的渗出改变了子宫内膜局部环境,干扰子宫内膜接受胚胎的能力,对有子宫内膜炎症、反复种植失败的患者使用抗生素灌注治疗,临床妊娠率获得显著提高。

2.HCG宫腔灌注

着床窗为自然周期排卵后的6~8d。电镜下可见着床窗期的子宫内膜有胞饮突出现,在形态上,成熟期胞饮突的出现标志着子宫内膜容受性已处于最佳状态。复发性流产患者着床期胞饮突发育不良,宫腔灌注 hCG 可使成熟期胞饮突数量增加,研究证实,胚泡均黏附并着床于内膜有胞饮突的区域。排卵期宫腔灌注hCG,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妊娠率。

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宫腔灌注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节,血管保护,促进血管发生的作用,同时在局部黏膜炎的愈合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妊娠形成过程中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即促进胚胎卵裂和胚泡形成,通过影响子宫内膜相关基因的表达,调节子宫内膜血管重塑、局部免疫调节和细胞粘附途径,从而改善内膜发育状态及血流灌注;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从根本上减少妊娠损失,提高保胎成功率。

4. 富血小板血浆灌注(PRP)

宫腔灌注富血小板血浆是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新方法,富血小板血浆含有丰富的纤维蛋白和高浓度的生长因子,可诱导和调节细胞分裂、分化和增殖。其中以表皮生长因子的作用较为重要,可促进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增长,能够明显增加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内膜厚度,从而改善患者的妊娠率。




图片发自160App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