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方面:治疗相关性骨质疏松症;乳腺癌骨转移
(一)治疗相关性骨质疏松症
1.概况
定义:它是以骨强度减弱、骨折风险增加为特点的一种骨病。
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病因众多,其中雌激素缺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卵巢抑制、化疗等导致骨量丢失。
2.诊断:
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重要指标
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测量
诊断标准:BMD低于正常成人髋部和/或脊柱骨峰值均值1.0SD为骨量减少,低于2.5SD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腰背部疼痛、身高缩短是骨质疏松的常见临床症状
3.治疗相关性因素:
内分泌治疗:他莫昔芬
绝经后女性,因为其轻微的雌激素样作用,可能会阻止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绝经前女性则可能加速骨成分丢失
内分泌治疗AI:
非甾体类 (阿那曲唑、来曲唑),甾体类 (依西美坦)
相对于他莫昔芬,BMD下降更快。
相比健康绝经后妇女,5年骨折发生率约增加5%。
AI均增加骨折风险,但骨事件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化疗:
研究提示,化疗可能对骨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成骨作用产生直接影响。
绝经前患者化疗后卵巢功能衰竭才可能是导致骨丢失的主要机制。
卵巢去势(药物及手术):
引起雌激素水平和骨强度的急剧下降。
骨成分丢失非常严重,即使予以补充雌激素治疗也不能阻止骨成分继续丢失。
高危因素:
大于65岁的女性。
60~64岁间的女性,伴有家族史、既往非外伤性骨折史。
任何年龄接受AI治疗的绝经后女性。
接受治疗导致过早绝经的绝经前女性。
个子矮、体型瘦小。
4.治疗:
高危患者:
建议每年筛查BMD,符合骨质疏松诊断者。
一方面:给予生活方式建议,并补充钙和维生素D。
同时:双磷酸盐(阿伦膦酸或利塞膦酸或雷洛昔芬)。
低危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建议并补充钙和维生素D
5.预防:
生活方式:注意合理健康饮食,提倡低钠、高钾、高钙、和高非饱和脂肪酸饮食,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鱼肉。戒烟,少饮酒。有规律的负重锻炼有助于维持骨强度。户外运动,增加日照时间,有利于皮肤产生的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增加骨强度。
药物:补充钙和维生素D。双膦酸盐是破骨细胞的有效抑制剂,预防骨质疏松症,两年可提高BMD5%~10%,可减少约50%的骨折风险。雷洛昔芬为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可以增加骨强度,同时还是预防乳腺癌的药物之一
6.随诊:
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BMD,每6-12个月监测1次。T值为<-2.5,开始使用双膦酸盐(如依替磷酸二钠、帕米磷酸钠、阿伦磷酸钠、唑来磷酸二钠等)。T值为-2.5~-1.0,给予维生素D和钙片治疗,并考虑使用双膦酸盐。T值为>-1.0,不推荐使用双膦酸盐。以后需1~2年检测一次BMD。
(二)乳腺癌骨转移
1.概况:
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为65%~75%,乳腺癌远处转移中,首发症状为骨转移者占27%~50%,骨痛、骨损伤、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活质量降低是乳腺癌骨转移的常见并发症。SREs包括:骨痛加剧,出现新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变形,脊髓压迫,骨转移病灶进展(出现新发、多发骨转移、原有骨转移灶扩大)及高钙血症。
2.辅助检查:
骨放射性核素扫描(ECT)是骨转移初筛手段:
优点: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发现不同部位的多个病灶,更准确地反映骨转移灶的真实数目。
骨转移癌早期骨破坏仅达5%时,ECT即可表现出异常(X片只有骨质破坏到30%~50%且病灶>2 cm时才可达到X片异常的程度)。
ECT较X线早3~6个月或以上发现病灶。
ECT推荐用于乳腺癌出现骨疼痛、骨折、碱性磷酸酶升高、或高钙血症等可疑骨转移的常规初筛诊断检查。
乳腺癌分期>T3N1M0患者的进一步常规分期检查。
X线平片:
不及ECT敏感,但经济方便,便于排除并存的骨内良性病变,为核素扫描发现的单发病变作出定性诊断,可弥补ECT诊断特异性低的缺点。
CT:
主要用于对骨破坏的显示,分辨成骨性还是溶骨性病变。
CT密度分辨率较X线高,其横断面清晰,能克服平面组织的遮挡,较清楚地显示骨质破坏的范围、破坏区有无软组织样肿瘤组织的形成和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
特别是对脊柱、骨盆和颅底病变。
MRI:
三维成像,定位准确,无放射性损伤。
检查范围比较广,对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四肢、骨盆、脊柱转移瘤有独到的优势,且能显示出纵轴上的侵犯范围、髓腔内原发灶和转移灶,显示跳跃性转移灶。
直接显示受累血管情况,不需注射造影剂。
正常组织与转移瘤组织显示的对比度好,骨髓破坏显示比较清楚。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直接反应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入。
FDG-PET具有与骨扫描相似的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后疗效评价优于骨扫描。
但是专家组认为目前 PET-CT在骨转移诊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临床并不作为常规推荐。
3.诊断:
ECT可以作为初筛检查。
X 线、CT、MRI 可以明确有无骨质破坏。
PET-CT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临床上各种诊断方法应该合理应用,必要时需要通过骨活检取得病理诊断。
确诊骨转移,还应进一步行血常规、肌酐、血钙等血生化检查及胸、腹、骨盆影像学检查。
4.临床表现:
乳腺癌骨转移以溶骨性病变为主
乳癌骨转移的特点:
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构成生命威胁,伴有疼痛的骨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有效的治疗手段多。
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
5.治疗:
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主要目标:缓解疼痛,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控制肿瘤进展,延长生存期。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手段:
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双膦酸盐治疗,镇痛和其他支持治疗,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6.治疗原则:
全身治疗为主:化疗、内分泌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复发转移乳癌的基本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症状:手术及放疗。
双膦酸盐类:可以预防和治疗骨相关事件。
结合患者激素受体状况、Her-2状况、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情况。
进展缓慢的激素依赖型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而Her-2过表达的患者可以考虑单用或联合使用曲妥珠单抗治疗。
乳癌骨转移本身一般不直接威胁生命,且不合并内脏转移的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所以尽量避免高强度的化疗
内分泌治疗更适合长期用药,可以尽量延长治疗用药时间,延长疾病控制时间。
如果ER和PR阴性、术后无病间隔期短、疾病进展迅速、合并内脏转移、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者应考虑化疗。
双磷酸盐,用药时间:至少6个月。
专家共识:双膦酸盐预防骨转移的作用,双膦酸盐作为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用药,双膦酸盐药物有抗肿瘤作用。
7.预防随诊:
乳腺癌规范治疗,综合治疗,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注意随诊复查。
目的:早期发现有无复发或转移
时间:2年内,每3个月1次,2-5年,半年1次,5年后,1年1次
内容:超声/ECT/生物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