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窍与气血:中医视角下的“内外相通”之道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8-25 12:29 阅读量33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九窍”作为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其功能状态与“气血”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息息相关。所谓“九窍”,指的是头部七窍(眼、耳、鼻、口)及前后二阴,它们如同身体的“窗口”,既反映着气血的盛衰,也依赖气血的濡养而发挥作用。

什么是九窍?

中医认为,九窍分属不同脏腑,是脏腑功能在外的延伸:

- 眼为“肝之窍”,肝血充足则目光明亮;

- 耳为“肾之窍”,肾精充盛、气血流畅则听力敏锐;

- 鼻为“肺之窍”,肺气宣降、气血调和则嗅觉灵敏;

- 口为“脾之窍”,脾主运化,气血生化有源则口味正常、口唇红润;

- 前后二阴与肾、脾、大肠、膀胱等脏腑相关,依赖气血推动和濡养以维持排泄功能。

气血是九窍的“源头活水”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主推动、温煦,血主濡养、滋润,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九窍提供能量和营养:

- 气的作用:气能推动气血运行至九窍,保证其功能活动正常。若气虚推动无力,可能出现窍道不畅,如鼻塞、耳鸣;气的温煦作用不足,还可能导致窍道寒凉,如口唇青紫、四肢末端不温。

- 血的作用:血具有濡养作用,九窍的正常生理功能离不开血的滋养。如肝血不足,目失所养,会出现视物模糊、眼干;心血不足,舌体失养,可能出现舌淡、言语无力。

九窍异常,多是气血“信号”

九窍的病变往往是气血失调的外在表现:

- 若气血瘀滞,可能导致窍道阻塞,如目赤肿痛(肝火上炎、气血瘀滞于目)、耳聋耳鸣(气滞血瘀,耳窍失养);

- 若气血亏虚,窍道失于濡养,则会出现功能减退,如鼻干咽燥(肺阴不足、血不濡窍)、大便干结(血虚肠燥)、小便频数(肾气不足、气血不固)。

调气血,安九窍:中医的养护之道

中医调理九窍疾病,核心在于调和气血、滋养脏腑:

- 益气养血:通过饮食(如红枣、山药、枸杞补气血)、药膳或中药(如当归、黄芪、熟地),补充气血源头,为九窍提供充足营养;

- 疏通气血:针对气滞血瘀,采用理气、活血之法,如按摩穴位(合谷、太冲理气活血)、针灸调理,改善窍道气血运行;

- 脏腑同调:根据“窍属脏腑”理论,养肝明目、补肾聪耳、健脾益口等,从根本上改善九窍功能,如肝血不足者养肝血,肺气不宣者宣肺通鼻。

九窍与气血的关系,本质是“内外相通、气血为本”的体现。养护九窍,需从调和气血、滋养脏腑入手,让气血充盈流畅,九窍自然功能协调,身体方能“内外安和”。这也正是中医“整体观”的生动体现——透过细微的窍道变化,把握人体气血的盛衰,实现由外及内的健康养护。

    九窍气血歌

九窍原与脏腑连,

气血盈亏窍上显。

肝开窍目肾开耳,

脾口肺鼻赖血全。

气弱窍壅功能减,

血虚窍燥失濡染。

调养气血滋脏田,

九窍通和体自安。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