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筋膜炎者,古之医籍虽无是名,然其证候,多属“痹证”“筋伤”“肌痹”之畴。盖人身之筋,如琴弦之束骨,如脉络之连肢,若为邪扰,或为虚损,则痛、僵、挛缩由生,此乃筋膜炎之由也。
一、病因探源
筋膜炎之起,非独一端。
外感三邪,常为其因。风者,善行而数变,若夹寒邪,如刀刮筋;若携湿邪,似棉裹肌。寒主收引,湿主黏滞,二者相搏,痹阻筋脉,气血不得畅行,故“不通则痛”。此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正气亏虚,亦为根由。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如禾苗失于雨露,则枯槁不荣,此“不荣则痛”之理也。尤以肝肾为要,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依,筋膜炎遂生,且缠绵难愈。
劳损久病,亦是诱因。久坐久站,或劳役过度,致筋脉持续牵拉,气血运行迟滞,久则气滞血瘀,筋脉瘀阻,如江河淤塞,不通则痛渐生。或病久入络,瘀血内停,更添痛势。
二、证型辨析与施治
(一)寒湿痹阻证
此证多由外感寒湿,或居处潮湿,寒湿侵筋所致。其症见局部疼痛、僵硬,遇寒则痛剧,得温则稍缓,甚者屈伸不利,伴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当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辛温,祛风除湿,善治下部之痹;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兼能祛风湿;细辛散寒止痛,秦艽祛风通络。诸药相合,如暖阳融冰,寒湿去而筋脉通。
(二)湿热蕴结证
多因外感湿热,或饮食不节,内生湿热,蕴于筋脉。症见局部疼痛,有灼热感,遇热则痛甚,得凉稍舒,伴口苦心烦,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活络。方用四妙丸加减。苍术燥湿健脾,黄柏清热燥湿,牛膝引药下行,薏苡仁健脾利湿,舒筋缓急。如夏日之雨,湿热除而筋脉舒。
(三)气血瘀滞证
多由劳损或久病,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筋。症见局部刺痛,固定不移,夜间痛甚,或有硬结,舌暗有瘀斑,脉涩。
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以身痛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牛膝引血下行,地龙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如利刃破瘀,瘀血去而筋脉畅。
四)肝肾亏虚证
多因年老体弱,或久病失养,肝肾不足,筋脉失养。症见局部隐痛,反复发作,腰膝酸软,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健骨。方用六味地黄丸合舒筋汤加减。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当归、白芍养血柔筋,木瓜舒筋活络。如雨露滋养,肝肾充而筋脉荣。
三、外治之法
外治者,直达病所,效捷而便。
针灸之法,取阿是穴以通局部之气,配足三里健脾胃以资气血,肾俞补肝肾,阳陵泉舒筋脉。针刺得气,如拨弦调音,气血自和。
推拿按摩,以揉、按、推、拿之法,松解肌肉,促进气血运行,如理乱绳,筋脉自舒。
中药外敷,取艾叶、生姜、红花等,煎汤熏洗,或制成膏剂外敷。药力透过肌肤,直达筋脉,散寒活血,如温熨之法,筋脉得温而痛减。
拔罐、艾灸,适用于寒湿痹阻证,以罐吸邪,以艾温通,散寒除湿,如拨云见日,寒湿去而痛止。
筋膜炎之治,中医以辨证为要,内治外治相结合,兼顾扶正祛邪。然病后调护亦不可忽,避风寒,适劳逸,节饮食,方能巩固疗效,防其复发。此乃中医治筋膜炎之要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