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问道:论为医之真谛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8-16 07:16 阅读量11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夫医者,性命所系,仁术所托也。天地之大,草木之微,皆含至理;人身之小,气血之运,悉藏玄机。欲为良医,非独恃脉诀之精、方药之熟,更需探本溯源,悟天地人三才之奥,明阴阳五行变化之妙。

一曰修心:仁心为体,静气为用

医者之心,当如朗月悬空,不杂纤尘。见沉疴则恻隐生,对贫弱则悲悯起,不以贵贱分厚薄,不以贫富定亲疏。古之扁鹊过虢,望虢太子之状,知其“尸厥”而非真死,冒“欺王”之险施以针砭,盖以人命为重也。若心有私念,见利忘义,则针药虽工,终成凶器。

心正则气静,气静则神凝。诊脉时需屏气凝神,如猫捕鼠,专注于寸关尺之间,听五脏六腑之声。《黄帝内经》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心浮气躁者,虽有慧眼,亦难察秋毫之变;唯有心如止水,方能于浮沉迟数中,辨病机之细微,识病势之浅深。

二曰穷理:格物致知,贯通古今

医道之理,源于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节律也;肝属木,心属火,五脏之对应也。不明此理,则用药如盲人摸象。当观草木之性:桂枝解肌,因具向阳之姿;黄连苦寒,缘生幽阴之地。察鸟兽之能:鹿茸助阳,取其雄鹿之刚健;阿胶滋阴,赖其乌驴之沉静。

又需博通典籍,不泥古亦不薄今。《伤寒论》之六经辨证,如路标指迷;《本草纲目》之药物考订,似玉典昭彰。然时代变迁,病邪亦异,古之“风寒”,今或兼“湿热”;昔之“饥饱”,今多“膏粱”。故当以古人为阶梯,而非桎梏,于临床中悟新理,于变化中求常道。

三曰践行:知行合一,守正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初为医者,当随师临证,观其问病之详、切脉之准、处方之巧,如雏鸟学飞,先仿其形,再悟其神。遇疑难则勤问,逢失误则反思,日积月累,方得心应手。

然践行非守旧也。古方“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咳喘,今可用于肺炎;“青蒿素”治疟疾,源于《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渍”之启示。可见医道如长河,需承古之源头,纳今之支流,方能奔腾不息。若固守成方,不知变通,如刻舟求剑,终致误人。

四曰守拙:大巧若拙,功不唐捐

医道至精,却忌炫技。有医者,好用奇药、施峻法,以显己能,殊不知“用药如用兵”,过则伤正。善医者,常以平淡之方愈重症,如“四君子汤”补气血,不过参术苓草;“桂枝汤”调营卫,仅需桂芍姜枣。此乃“大巧若拙”,看似寻常,实则暗合病机。

又需知“医非万能”。疾病有可愈者,有可缓者,有不可为者。遇不可为者,当如实告知,勿以“包治”欺人;若力所不及,当举荐贤能,勿因妒贤而误事。此乃医者之“拙诚”,虽失一时之名,终得长久之信。

咏医道

岐黄薪火照千年,仁心一片贯坤乾。

草木含情通药理,脉纹藏秘见真诠。

不凭巧术夸奇功,唯以精诚对病筵。

纵使人间多痼疾,春风雨露润青毡。

  盖为医者,当以仁心为舟,以医理为楫,以践行作帆,以守拙为舵,方能渡患者于疾苦之海,达健康之彼岸。此非一日之功,需穷毕生之力,如杏林之树,植根于沃土,沐之以晨露,方得枝繁叶茂,庇佑众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