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白蔹:传统本草中的“消肿圣手”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8-13 14:21 阅读量67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在悠悠的中华本草历史长河中,白蔹宛如一颗独特的明珠,闪耀着古老智慧与自然馈赠的光芒。从《神农本草经》的初次记载,到现代医学的深入探索,它始终以其神奇功效和独特价值,吸引着医者和研究者们的目光。

白蔹的植物学特征

白蔹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小枝圆柱形,有棱纹,无毛,卷须不分叉或顶端有短分叉,相隔3节以上间断与叶对生 。它的叶为掌状3 - 5小叶,小叶片羽状深裂或有深锯齿不分裂,形态独特。聚伞花序常集生于花序梗顶端,直径1 - 2公分,与叶对生,花萼蝶形,花瓣卵圆形,雄蕊五个,5 - 6月绽放黄绿色小花,清新淡雅。果实圆球形,成熟后带白色,里面有种子1 - 3粒,7 - 9月迎来果期。在我国,它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多地,常见于海拔900米以下的山坡、地边、灌丛和草地,在园林绿化中也偶有栽培。

白蔹的药用价值

白蔹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下品,其块根是主要药用部位。春秋季采挖后,除去泥沙和细根,切成纵瓣或斜片晒干,便成为一味良药。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等功效 。

- 清热解毒:白蔹对于痈疽发背、疔疮等热毒壅聚的病症有显著疗效。若遇热毒疮痈初起,红肿硬痛,可单用白蔹为末水调涂敷患处,也可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煎内服,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如《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相关记载,用白蔹配伍其他药物治疗疮疡肿毒。

- 消痈散结:它能消散痈肿,对急性化脓性感染初起红肿硬痛、化脓性感染、颈部慢性感染、脓已形成但尚未破溃的病症有很好的疗效。例如,当疮痈脓成不溃时,可与苦参、天南星、皂角等制作膏药外贴,促使其溃破排脓;若痰火郁结,出现痰核瘰疬,可与玄参、黄连、大黄等研末醋调,外敷患处。

- 敛疮生肌:白蔹能促进伤口愈合,对疮疡破溃后疮面久久不愈合、颈部或腋下淋巴结结核破溃后脓水不止,以及烧烫损伤皮肤、外伤出血、手足皲裂等都有治疗作用。治烧烫伤,《备急方》单用本品研末外敷;若与地榆等份为末外用,效果更佳;若与白及、大黄、冰片配伍麻油调敷,还可用于手足皲裂。像《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白蔹可“敛疮生肌”。

现代研究表明,白蔹主要含有甾醇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有机酸、蒽醌类化合物、多酚及其糖苷类、木脂素类化合物、胡萝卜苷、富马酸、卫矛醇、鸟苷、腺苷等有效成分 。其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试验显示,对人子宫颈癌细胞培养系JTC - 26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90%以上;还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在促进伤口愈合和保护多巴胺神经元方面也表现出积极作用。临床应用中,白蔹块根晒干或焙干,研成细末制成胶囊,对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均有显著疗效;去皮研细末,以沸水搅拌成团后,加酒精调成稠糊状,外敷患处,对疖、痈、蜂窝织炎等急性感染有显著疗效;与其他药物配伍,制成药膏外敷,对手足皲裂有显著疗效。

白蔹的传说故事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白蔹的传说。其中一个故事是,古时县太爷的女儿被烫伤,皮肤红肿溃烂,疼痛难忍。遍寻名医,均无良策。一位医者听闻后,献上一种名为“白脸”的草药,将其研末外敷在小姐的烫伤处。神奇的是,没过多久,小姐的烫伤竟逐渐好转,皮肤也慢慢愈合,且未留下疤痕。原来,这“白脸”正是白蔹。医者巧用化名,既避开了县太爷女儿对“猫儿卵”这个名字的恐惧,又暗合了白蔹“美白敛疮”的功效。从此,白蔹的神奇功效在民间口口相传。

白蔹,这株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从古老的本草典籍中走来,带着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力量。无论是在传统医学的方剂里,还是在现代医学的研究中,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白蔹还会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惊喜。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