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感受,但如果皮肤没长疹子,却总像有小虫子在爬,越挠越痒、越痒越想挠,甚至挠到皮肤破损、彻夜难眠,那可能就是“皮肤瘙痒症”在作祟。这种看似简单的不适,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可不止“挠挠就好”那么简单。
一、皮肤瘙痒症:没疹子,却痒得钻心
皮肤瘙痒症和我们平时长湿疹、荨麻疹不同,它的典型特点是只有瘙痒,没有原发性皮疹(比如红斑、丘疹、水疱等)。但因为反复抓挠,皮肤可能会变得粗糙、增厚,甚至出现抓痕、血痂,严重时还会继发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痒可能是局部的(比如小腿、头皮、肛门周围),也可能是全身的,而且常在夜间加重——很多人明明很困,却被浑身的痒意折磨得翻来覆去,久而久之还会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
二、哪些原因会让皮肤“痒不停”?
皮肤瘙痒症不是独立的疾病,更像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原因:
- 皮肤本身的问题:最常见的是皮肤干燥。尤其是秋冬季节,空气干燥,皮肤油脂分泌减少,屏障功能变弱,就容易出现脱屑、瘙痒,老年人因为皮肤老化,更容易中招。
- 内科疾病的“预警”:糖尿病(血糖过高会刺激神经末梢)、肝胆疾病(胆汁淤积会引起全身瘙痒)、甲状腺功能异常、肾脏疾病(尿毒症患者常伴有顽固瘙痒)等,都可能以皮肤瘙痒为表现之一。
- 外界刺激:比如用了碱性太强的肥皂、洗澡水太烫、穿了化纤或羊毛材质的衣服摩擦皮肤,甚至环境中的花粉、尘螨,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瘙痒。
- 精神因素:压力大、焦虑、紧张时,也可能感觉皮肤更痒,而痒又会反过来让人烦躁,形成“越烦越痒”的怪圈。
三、缓解瘙痒:这些方法比“挠”更管用
想要摆脱“痒折磨”,关键是找到原因并避开诱因,同时做好日常护理:
- 别让皮肤太“干”:洗澡水温控制在37℃左右,时间不超过15分钟,少用搓澡巾和强碱性沐浴露;洗完澡后3分钟内涂身体乳,重点抹小腿、腰腹等容易干燥的部位,选择无香精、无酒精的温和产品。
- 管住手,别硬挠: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让痒更严重。实在忍不住,可轻轻拍打瘙痒部位,或用冷毛巾敷一下暂时缓解。
- 穿对衣服,避开刺激:选择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少穿化纤、羊毛材质;洗衣服时用无香洗衣液,洗后多漂洗几遍,避免残留洗涤剂刺激皮肤。
- 调整饮食和环境: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精;干燥季节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过敏体质者注意避开花粉、尘螨等过敏原。
四、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及时就医:
- 瘙痒持续超过2周,自己护理后没有好转;
- 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
- 伴有体重骤变、口渴多尿、黄疸(皮肤发黄)等症状(可能提示内科疾病);
- 皮肤被挠破后出现红肿、流脓等感染迹象。
医生会通过检查判断瘙痒的原因,可能会开外用止痒药膏(如含有薄荷、樟脑的制剂)、口服抗组胺药,或针对 underlying 疾病(如糖尿病、肝胆问题)进行治疗。
皮肤瘙痒症虽然常见,但放任不管可能越拖越严重。记住:痒的时候别只顾着挠,先找找原因,做好护理,必要时让医生帮忙,才能真正和“痒”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