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身体在"排毒",还是脾胃在"求救"?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8-05 10:23 阅读量114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清晨被腹痛惊醒,匆忙奔向厕所;聚餐后不久便腹胀如鼓,频频如厕;一遇紧张焦虑,肠道就"唱反调"……这些尴尬的泄泻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曾遭遇。在中医理论中,泄泻绝非简单的"吃坏肚子",而是身体发出的重要信号,是脾胃系统在向我们"求救"。

中医将泄泻分为暴泻与久泻两大类。暴泻来势汹汹,多因外邪侵袭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缠绵难愈,则常揭示脏腑功能的失调。这种分类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精辟指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道出了脾胃升清降浊功能失常与泄泻的内在联系。

饮食不节是引发泄泻的常见原因。夏日贪凉饮冷,过食生冷瓜果,寒邪直中脾胃;或暴饮暴食,肥甘厚味超过脾胃运化能力,都会导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元代医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特别强调:"五味之过,疾病蜂起",提醒人们注意饮食有节。

情绪波动同样会影响肠道。中医认为"思伤脾",长期焦虑、思虑过度会削弱脾胃功能;突然的惊吓也可能引发"恐则气下"的泄泻。宋代《圣济总录》记载:"惊悸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忧伤肺,怒伤肝",阐明了情志与脏腑的密切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性状的大便传递着不同的健康信息:大便稀溏如水,多属寒湿困脾;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为肠道湿热;黎明前腹痛泄泻(五更泻),则可能提示肾阳不足。这些症状分类在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中已有详尽论述。

面对泄泻,许多人第一反应是服用止泻药,这其实可能适得其反。中医强调"通因通用"的治疗原则,对于湿热型泄泻,反而需要清热利湿以通导。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智慧。

预防泄泻,养生之道在于日常。饮食宜温热熟软,避免生冷油腻;保持规律作息,不过度劳累;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这些养生建议源自《黄帝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经典训导。

当泄泻反复发作或伴随消瘦、发热等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警示:"久泻伤阴,最易耗气",提醒人们重视慢性泄泻的危害。

泄泻不是简单的排毒过程,而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通过了解其中医机理,我们不仅能正确处理突发情况,更能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记住,善待脾胃,就是善待生命的根本。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