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纤维化,西医称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被一些患者比作肺内不断扩散的"疤痕"。这是一种肺部组织在异常修复过程中逐渐硬化的严重疾病,中医典籍中对此早有深刻记载,归入"肺痿"或"肺痹"范畴。
肺内瘢痕:从西医诊断到中医命名
现代医学发现,肺纤维化患者的肺泡如同长年被过度磨损的弹簧垫,逐渐失去弹性,肺泡壁增厚,最终被坚硬瘢痕组织取代。患者往往表现为持续性干咳、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明显加重,严重者静坐时也会喘息不断。医生通过肺部CT即可观察到典型的"蜂窝肺"病变迹象。
中医在千年前就将此类病症命名为"肺痿"或"肺痹"。此"痿"非指肢体痿软,而是表示肺腑自身功能逐渐衰弱萎减的状态,如《金匮要略》明确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而"痹"则强调了病理状态中的肺络闭阻不通、气血津液失于布散。
中医视角:肺内瘢痕的病机层次
中医认为肺纤维化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病程中常表现为虚实夹杂:
1. 本虚为根:脏腑功能衰败
* 肺气虚损:这是核心病机。肺主气,司呼吸。长期慢性肺病、外感病邪久留不去、或体质素虚,都可能导致肺气亏耗无力推动和布散。
* 脾气亏虚:"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津液聚为痰湿,上储于肺,阻塞气道加重病情。
* 肾不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纤维化后期,久病及肾,导致肾不能帮助肺稳固气息,故常表现为呼吸表浅、吸气困难、动辄喘息不止。
2. 标实为患:病理产物堆积
* 痰瘀互结:肺气虚与脾虚导致水湿不能运化,凝聚成痰。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推动血液之力弱,造成血行迟滞产生瘀血。痰和瘀常互相勾结阻滞在细小的肺络之中,即中医所说的"络病理论"范畴。
* 瘀血阻络:肺络中血液流动不畅或局部停滞即为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久病入络",长期的肺纤维化必然存在深层次的瘀血问题。
* 热(毒)蕴肺:发病过程中可能存在外感温热病邪或内生郁热,热邪灼伤肺络,进一步损伤肺气津液并促成瘀血形成。
中医干预:扶正祛邪的应对策略
中医治疗肺纤维化讲究整体调节、标本兼顾,综合调治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扶助正气:
* 补益肺气:常用药如黄芪、党参、山药等,黄芪素来为"补气之长",可托毒生肌修复组织损伤;
* 健脾益气:常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为核心。土培则金生,脾壮肺气自旺;
* 益肾纳气:常配伍补骨脂、冬虫夏草、蛤蚧等,虫草有助护肾益精兼可入肺化痰止咳。
2. 祛除邪实:
* 化痰祛瘀:常用丹参、三七、桃仁活血化瘀;浙贝母、法半夏、瓜蒌皮化痰散结;
* 清热(解毒):对伴有明显炎症反应者可配伍金银花、黄芩、鱼腥草等清热药。
3. 特色疗法:在辨证指导下合理使用,如:针灸特定穴位(肺俞、定喘、肾俞、足三里等)、穴位贴敷(如白芥子、细辛等药物制成药饼敷贴)、中药雾化吸入等方式,辅助改善肺部微循环,缓解部分症状。
4. 个体化原则: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每个患者的偏虚、偏实、脏腑侧重不同。务必由专业中医师望闻问切后再处方开药,不可自行照抄方剂!服药期间务必密切观察症状变化,不可中断正规诊疗计划。
肺腑的维护之道:日常防病指引
* 坚固藩篱:防范于微末:戒除吸烟并远离二手烟,避免接触厨房油烟、粉尘、装修污染等常见致病诱因;注意保暖避风寒,预防感冒;慢性咳嗽及慢性肺部疾病应尽早就医控制病情。
* 正气内存:培元固本之道:适度进行低强度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有助改善机体耐受力。配合简单呼吸训练——平卧时可将手置于腹部,缓慢深吸气使腹部隆起,而后经口缓慢完全呼出气体(习练中医"呬字诀"呼吸法效果更佳)。
* 食养有方:滋养后天之本:饮食应易于消化、营养丰富。多进食山药、莲子、百合、银耳等润肺健脾之品,尽量避免过于寒凉或滋腻厚重食物加重脾胃负担。
中西医协同:共同应对肺内硬结难题
肺纤维化目前仍属顽固病症,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更多希望。中医治疗着重于整体调节,稳定患者体质状态,延缓纤维化进程的发展,同时改善气短、干咳等症状,对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意义。需强调的是,中医调治必须与现代西医疗法相结合,在医生指导下科学配比用药方案并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中医对肺纤维化的理解是"肺痿则气馁,肺痹则气遏"。面对这种逐步深入的损伤,无论中西医皆在积极寻求干预良策。认识肺脏变化的机理,善用中医调养之法积极干预防控,结合规范治疗,是减缓肺内"顽固伤痕"、维持肺腑生机的重要方向。
作者声明:文中所涉及治疗指导仅为科普目的,不可替代医生面诊处方。如遇呼吸持续不畅,务必寻求专业医院诊治。生命至上,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