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枯草:山间野草藏良药,散结清肝效不凡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31 08:10 阅读量40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夏末秋初,田埂溪边常有一丛丛紫穗低垂的野草,经霜后便枯萎凋零,古人见其“夏至后即枯”,遂名“夏枯草”。这看似寻常的植物,却是中医里疏肝散结的良药,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被列为上品,谓其“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癥,散瘿结气”。

草木有性:夏枯草的形与味

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的干燥果穗,入药多在夏季果穗半枯时采收。其味辛苦,性寒凉,归入肝、胆二经。苦能泄热,辛可散结,寒能清热,三重特性使其成为清肝泻火、软坚散结的妙药。

古人观物取象,认为夏枯草禀秋金之气,能清肃肝胆之火。肝开窍于目,若肝火上炎,常见目赤肿痛、畏光流泪,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夏枯草治目疼,用砂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火也”。民间常取夏枯草煎汤,熏洗眼部,对风热目疾颇有裨益。

临床妙用:从瘰疬到高血压

散结消瘿,专治“痰火结节”

颈项间的瘰疬、瘿瘤,多因肝气郁结、痰火凝滞而成。夏枯草能疏肝气、清痰火、散郁结,单用煎汤或配伍玄参、贝母,便是古时治瘰疬的常用方。现代临床将其用于甲状腺结节、淋巴结肿大等症,亦多见效。

清肝降压,平息“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血压升高,用夏枯草配伍菊花、钩藤,可平肝潜阳、清热降压。清代医家张锡纯曾言:“夏枯草为治瘰疬之要药,其性凉而散,有清肝火、平肝阳之功。”现代研究也证实,其所含的夏枯草苷确有降压之效。

清热散结,缓解“乳痈肿痛”

女子乳房属肝经所主,若肝气不舒、热毒壅滞引发乳痈,红肿热痛者,可用夏枯草配伍蒲公英、连翘,煎汤内服外洗,既能清热解毒,又可散结止痛。

用法禁忌:良药亦需辨证用

夏枯草虽好,却非人人适宜。因其性寒,脾胃虚寒者不宜久服,恐伤脾胃阳气。《本草害利》中提醒:“久服亦伤胃家。”

日常使用可采新鲜夏枯草,与瘦肉同炖,为夏日清热汤品;或取干品10-15克,煎水代茶,对肝火旺者尤为适宜。若制成夏枯草膏,更增润燥之功,对痰火郁结之证效果更佳。

山间野草,因时得名,因效传世。夏枯草以其清肝散结之能,在中医宝库中占据一席之地。正如《本草正义》所赞:“夏枯草,能疏通结气,寒凉而不峻烈,清热而不伤胃,实为良品。”识得此草,便知寻常草木中,亦藏着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

《咏夏枯草》

夏至苗枯得此名,辛凉入胆泻肝明。

瘰疬结散痰火退,目痛红消热势平。

头眩能平肝上亢,乳痈可解肿中疼。

寻常草木藏真意,古训今时共此声。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