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燥湿健脾的"仙术",藏在中药铺里的千年智慧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29 07:11 阅读量219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在中药铺的深褐色药斗里,总有一味药材带着独特的辛香——它色棕质坚,断面黄白,切片后置于手中揉搓,辛香之气便会袅袅散开,直入鼻腔。这便是中医里被称为"燥湿健脾第一药"的苍术。

一、从《神农本草经》到《本草纲目》:被历史选中的"脾之守护者"

苍术的药用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这部我国首部药物学专著将其列为"上品",称其"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到了宋代,《本草图经》记载了苍术"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的形态特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赋予其"仙术"的美誉,直言"苍术,治湿痰留饮……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均有效验"。

为何苍术能成为历代医家的"心头好"?这与它的生长特性密不可分。苍术多生于江苏、湖北、河南等地的山坡灌丛或岩缝中,喜凉爽干燥的气候,其根茎在腐殖土中汲取天地精华,形成了"辛散苦燥、温运脾阳"的药性特质——这种特质恰好对应了中医"脾喜燥恶湿"的生理特点,堪称"为脾量身定制的守护者"。

二、辛散苦燥温运:苍术的三大核心功效

1. 燥湿健脾,专治"湿阻中焦"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若湿邪困脾,就会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中黏腻、大便溏泄等症状,中医称为"湿阻中焦"。苍术的辛温之性能发散湿邪,苦燥之性能燥化水湿,归脾、胃经的特性则能直入病所。经典方剂"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便是以此为核心,专门治疗"湿滞脾胃"之证。临床中,无论是夏季贪凉饮冷导致的"暑湿困脾",还是长期饮酒、嗜食肥甘引发的"痰湿内阻",苍术都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主药。

2. 祛风散寒,善治"风湿痹痛"

苍术的辛散之性还能发散风寒,其苦温燥湿之力又能克制风湿之邪。对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导致的关节疼痛、肌肉酸重(即中医"痹证"),苍术常与羌活、独活、防风等配伍,如《金匮要略》中的"越婢加术汤",便是用苍术配合麻黄、石膏治疗"风湿身疼,发热日晡加剧"的典型案例。此外,苍术还能"通腠理",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治疗湿温病时,常用苍术配伍藿香、佩兰,以增强透邪外出之力。

3. 明目醒脾,藏在民间的"生活智慧"

苍术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功效——明目。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便会导致视物模糊;此外,肝热上扰或风热外袭也可能引发目疾。苍术既能健脾益气以充养肝血,又能辛散风热以清利头目。《本草纲目》记载,苍术"治夜盲症,取苍术末,每服一钱,米泔水调服";民间更有"苍术炖猪肝"的食疗方,对肝血不足引起的夜盲、眼目干涩有辅助疗效。

三、现代研究:传统功效的科学注脚

近年来,随着现代药理学的发展,苍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如苍术醇、苍术酮)、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多糖等,具有多重药理作用:

- 调节胃肠功能:挥发油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同时抑制肠道过度痉挛,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有显著疗效;

- 抗菌抗炎:苍术醇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癣症、口腔炎症;

-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苍术多糖能清除自由基,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提升机体免疫力;

- 代谢调节:动物实验显示,苍术提取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辅助作用。

四、使用注意:燥烈之性需辨证

苍术虽好,却非"人人适用"。因其性温燥,过量使用可能耗伤阴液,故阴虚内热(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气虚多汗(稍动即汗、乏力明显)者需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临床应用时,常根据体质调整炮制方法:生苍术燥性较强,多用于祛风湿、治痹痛;炒苍术(麸炒后)燥性减弱,健脾作用更突出,更适合脾虚湿盛者。

从《诗经》中"山有榛,隰有苓"的草木记载,到现代实验室里的成分分析,苍术用两千余年的时光,印证了中医"药食同源""辨证施治"的智慧。它不仅是一味药材,更是古人观察自然、顺应天时的生活哲学——正如《本草正义》所言:"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这缕穿越千年的辛香,至今仍在守护着中国人的脾胃与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