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脂肪肝:从潜伏到可控,你需要知道这些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15 08:23 阅读量107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提到肝病,人们往往先想到乙肝、肝硬化,却容易忽视一个更常见的“潜伏者”——脂肪肝。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达25%以上,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这个看似“温和”的疾病,实则可能悄悄侵蚀肝脏健康。

什么是脂肪肝?

脂肪肝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理状态。正常情况下,肝脏内脂肪含量仅占肝重的3%-5%,当这一比例超过5%,就可诊断为脂肪肝。

根据病因,脂肪肝主要分为两类:

- 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会损伤肝细胞,影响脂肪代谢。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饮酒无关,多由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引发,占脂肪肝患者的80%以上。

脂肪肝的形成原因

脂肪肝的本质是肝脏脂肪代谢失衡,常见诱因包括:

- 饮食不当:长期高脂、高糖饮食,会使肝脏合成脂肪的速度超过分解能力。

-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导致热量消耗减少,多余能量转化为脂肪囤积在肝脏。

- 代谢异常: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等疾病会打乱脂肪代谢节奏,使游离脂肪酸大量进入肝脏。

- 药物影响:某些激素类药物、降脂药可能干扰肝脏代谢功能,诱发脂肪肝。

值得注意的是,瘦人也可能患脂肪肝。部分瘦人群体因长期节食、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蛋白质缺乏,无法合成足够的载脂蛋白,脂肪难以从肝脏运出,同样会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的危害

早期脂肪肝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可能仅偶尔感到乏力或肝区不适,因此被称为“无声的肝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无害:

- 肝功能受损:脂肪长期堆积会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逐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

- 肝硬化风险:约10%-2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会进展为肝纤维化,其中1%-3%可能发展为肝硬化。

- 全身影响:脂肪肝常伴随代谢综合征,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形成“肝病-代谢病”恶性循环。

脂肪肝的防治方法

脂肪肝是可逆的,早期干预可有效逆转病情:

- 调整饮食: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蔬菜、粗粮)和优质蛋白(如鱼类、豆类),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可促进肝脏脂肪分解。

- 控制基础病: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改善代谢状态。

- 药物辅助:对于中重度脂肪肝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保肝药或降脂药,但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替代生活方式调整。

脂肪肝的误区

- 误区一:脂肪肝无需治疗。事实上,放任不管可能导致肝损伤持续加重,甚至发展为肝硬化。

- 误区二:只要减肥就能治愈。减肥需循序渐进,快速减重会使大量脂肪短期内涌入肝脏,加重肝损伤。

- 误区三:脂肪肝患者不能吃脂肪。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有助于改善肝脏代谢,关键是控制总热量和脂肪种类。

脂肪肝的防治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从饮食、运动、作息等多方面长期管理。记住,肝脏没有痛觉神经,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期。定期体检(如腹部B超、肝功能检查)是早期发现脂肪肝的有效手段,尤其是肥胖、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至少检查一次。

保护肝脏,从告别不良生活习惯开始。只要及时干预,大多数脂肪肝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让肝脏重新回归健康状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