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裂口子?中医说这不是“小毛病”,调治有妙招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10 08:53 阅读量169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生活中,不少人曾遭遇过肛门剧痛的尴尬,尤其是排便时像“被刀割”一样,还可能带血——这很可能是肛裂在作祟。作为肛肠科常见疾病,肛裂虽看似“小病”,却能让人坐立难安。中医对肛裂的认识已有千年历史,不仅能解释其成因,更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治方法。

肛裂:不只是“裂了个口”

从中医角度看,肛裂并非简单的肛门皮肤撕裂,而是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畅在局部的体现。它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位,以青壮年多见,尤其偏爱长期便秘、久坐不动的人群。

典型表现有三个:一是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有时会持续数小时;二是大便表面带血或便后滴血,颜色鲜红;三是因疼痛害怕排便,反而加重便秘,形成“疼痛-便秘-更疼痛”的恶性循环。

中医解密:肛裂为何找上你?

中医认为,肛裂的根源离不开“热”“燥”“瘀”三个字:

- 血热肠燥:过食辛辣、饮酒过多,会让体内积热,热邪向下侵袭肠道,导致大便干结。硬便排出时撑裂肛门,就像干燥的土地容易开裂一样。

- 阴虚津亏:长期熬夜、劳累过度,会耗伤体内津液。肠道失去濡养,大便就会变得干硬如石,稍一用力便会损伤肛门。

- 气滞血瘀:久坐久站、情绪郁结,会让肛门周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滞在局部,不仅会加重疼痛,还会让裂口难以愈合,形成慢性肛裂。

辨证施治:不同肛裂,治法大不同

中医治疗肛裂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选方法:

- 血热肠燥型:这类患者多有大便干结、肛门灼热、口干舌燥等表现。治疗以清热润肠为主,常用凉血地黄汤加减,配合麻子仁丸通便。日常可多吃梨、火龙果等清热水果。

- 阴虚津亏型:常见于老年人或产后女性,表现为大便干硬如羊屎、肛门隐痛、手足心热。需滋阴生津,用润肠汤调理,同时可喝蜂蜜水、银耳羹滋润肠道。

- 气滞血瘀型:肛门疼痛剧烈,裂口周围颜色暗红,有硬结。治疗需活血止痛,用止痛如神汤,配合中药坐浴(红花、当归、苦参等煮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外治法:快速缓解疼痛有技巧

除了内服药物,中医外治法对肛裂见效更快:

- 坐浴法:用温盐水或中药(马齿苋、黄柏、芒硝)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分钟。温水能放松肛门肌肉,中药可消炎止痛,促进裂口愈合。

- 敷药法:便后用干净纸巾擦拭后,将具有生肌作用的药膏(如生肌玉红膏)涂在裂口处,保护创面、减少摩擦。

- 扩肛法:由医生操作,轻轻扩张肛门,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适合早期肛裂患者。

预防肛裂:做好这几点,肛门不“受伤”

中医强调“治未病”,预防肛裂比治疗更重要:

- 调饮食:少吃辛辣、油炸食物,多吃粗粮、蔬菜(芹菜、菠菜)、水果,每天喝够1500-2000毫升水,让肠道保持湿润。

- 养成好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排便时不玩手机、不久蹲(最好不超过5分钟),避免过度用力。

- 动起来: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散步、慢跑等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便秘。

- 注意肛门卫生: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很多人觉得肛裂是“难言之隐”,拖着不治疗,结果从急性肛裂拖成慢性肛裂,甚至需要手术。其实,早期肛裂通过中医调理,大多能在1-2周内愈合。若出现持续疼痛、反复出血,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让“小裂口”影响生活质量。记住,肛门健康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一环,呵护它,才能更自在地生活。

作者声明:本文旨在普及中医对肛裂的认知及调理思路,所涉及的方药及外治法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用药。如症状持续或加重,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肛肠科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