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酸烧心别大意,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找上门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09 08:37 阅读量114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饭后躺下时,一股酸水突然从胃里涌上喉咙,带着火辣辣的灼烧感;有时吃了辛辣食物,胸口会像被火烧一样难受。这些看似普通的不适,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发出的信号。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的发病率正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逐年上升,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什么是反流性食管炎?

简单来说,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和食管之间的“闸门”出了问题。我们的食管下端与胃相连处有一个类似“单向阀门”的结构——食管下括约肌。正常情况下,它像忠诚的哨兵,只允许食物从食管进入胃,阻止胃里的东西倒流回去。但当这个“阀门”松弛或功能失调时,胃里的胃酸、消化酶甚至食物就会逆流进入食管,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炎症、糜烂,严重时还会导致溃疡或出血,这就是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黏膜比胃黏膜脆弱得多,胃能耐受强酸性的胃酸,食管却不行。就像我们的皮肤接触到强酸会被灼伤一样,胃酸反流到食管,会让患者出现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等症状,部分人还会感到咽喉不适、声音嘶哑,甚至出现咳嗽、哮喘等看似与消化系统无关的表现。

哪些人容易得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以下几类人需要特别注意:

-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的人:过量进食会让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冲开”食管下括约肌,诱发反流。

- 爱吃辛辣、酸甜、油炸食品及咖啡、浓茶的人: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酸分泌,还可能削弱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

- 肥胖或超重人群:腹部脂肪过多会增加腹压,就像给胃“施压”,迫使胃内容物逆流。

- 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精神紧张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括约肌功能,降低食管的防御能力。

- 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如饭后立即躺卧、吸烟(尼古丁会松弛括约肌)、过量饮酒(酒精刺激胃酸分泌)等。

此外,某些疾病(如糖尿病)或药物(如部分降压药、止痛药)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如何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频繁的反酸、烧心(每周超过2次),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症状描述初步判断,必要时进行胃镜检查——这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能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部分患者还可能需要做食管pH监测,明确反流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核心是“减少反流、保护黏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药物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食管的损伤;症状较轻时,也可使用抗酸药(如铝碳酸镁)中和胃酸,缓解不适。具体用药需遵医嘱,切忌自行停药,以免复发。

- 生活方式调整:这是治疗的基础。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饭后不要立即躺卧,睡前3小时不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反流;同时戒烟限酒,少吃刺激性食物,控制体重。

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调整,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如果不及时干预,长期炎症可能导致食管狭窄,影响进食,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增加食管腺癌的风险,因此务必重视。

如何预防反流性食管炎?

预防反流性食管炎,关键在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 饮食上“细嚼慢咽”,避免过饱,晚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 减少高脂、高糖、辛辣食物及咖啡、浓茶的摄入;

-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带来的腹压升高;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精神过度紧张;

- 戒烟限酒,减少对食管和胃的刺激。

本文内容基于当前医学共识和临床指南,旨在普及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知识,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制定诊疗方案。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