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里的“持久战”:结肠炎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08 08:34 阅读量94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吃点辣就拉肚子”“一紧张就肚子疼”……生活中,不少人被肠道的“小脾气”反复折磨,而结肠炎可能就是背后的“元凶”。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结肠炎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可能悄悄拖垮全身健康。今天,我们就用通俗的方式聊聊结肠炎,帮你读懂肠道的“求救信号”。

一、结肠炎不是“小病”,先分清“急性”和“慢性”

简单说,结肠炎就是结肠(大肠的主要部分)黏膜发生了炎症。但它不是单一的疾病,更像一个“大家族”,最常见的有两种:

- 急性结肠炎:多由细菌、病毒感染引起,比如吃了变质食物后突发腹泻、腹痛,可能还伴有发烧。这种情况来得快,及时治疗通常几天就能好转,就像肠道“感冒”一样,痊愈后很少留下后遗症。

- 慢性结肠炎:病程超过3个月,病因更复杂。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最棘手的两种,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就是说,免疫系统“认错人”,把肠道黏膜当成“敌人”反复攻击,导致肠道黏膜破损、溃疡,甚至出现出血、狭窄。

二、身体发出的5个“预警信号”,别当成普通肠胃不适

结肠炎的症状容易和普通腹泻、便秘混淆,但有几个特点值得警惕:

1. 反复腹泻或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常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一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而克罗恩病可能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粪便中带血或黏液。

2. 腹痛定位明确:疼痛多集中在左下腹部(结肠所在位置),隐痛或绞痛为主,排便后可能暂时缓解。

3. 全身“连锁反应”: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体重下降、贫血、乏力,甚至出现口腔溃疡、关节痛——这是因为炎症因子“跑”到全身,影响其他器官。

4. 里急后重:总感觉“拉不干净”,刚上完厕所又想排便,这是肠道黏膜受刺激的典型表现。

5. 症状“随情绪波动”:压力大、熬夜、吃辛辣食物后症状加重,说明肠道对刺激格外敏感。

三、确诊靠“金标准”,别轻信“偏方”

很多人出现肠道不适,习惯自己买止泻药、消炎药吃,结果可能掩盖病情。结肠炎的确诊需要专业检查:

- 肠镜:医生通过肠镜直接观察肠道黏膜,能看到溃疡、充血、水肿等病变,还能取组织做病理分析,是区分炎症类型的“金标准”。

- 粪便、血液检查:排除感染性因素,同时检测炎症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判断炎症活动度。

- 影像学检查:CT或核磁共振可帮助发现肠道狭窄、瘘管等并发症,尤其对克罗恩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四、治疗:不止“止泻止痛”,要打“持久战”

结肠炎的治疗目标不是“根治”,而是“控制炎症、预防复发”:

- 急性感染性结肠炎:针对病原体用药,比如细菌感染用抗生素,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 慢性炎症性肠病:

- 轻中度患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抑制局部炎症;

- 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快速控制炎症“风暴”;

- 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梗阻):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变肠段,但术后仍有复发风险。

- 生活方式调整:这是“辅助治疗”的关键。比如少吃辛辣、生冷、高纤维食物(急性期避免刺激肠道),规律饮食,减少压力,戒烟(吸烟会显著加重克罗恩病)。

五、别让结肠炎“拖成大病”,早干预是关键

慢性结肠炎如果忽视治疗,可能引发严重后果:肠道穿孔、大出血、癌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程超过10年,癌变风险会升高)。但只要规范治疗,多数患者能维持正常生活。

记住:肠道是“情绪器官”,也是身体的“营养吸收工厂”。如果反复出现肠道不适,别硬扛,及时做肠镜检查。早发现、早控制,才能让肠道这场“持久战”打得更轻松。

保护肠道,从认真对待每一次“小不适”开始。

作者声明:本文仅作为科普知识分享,不构成诊疗建议。若出现文中描述的相关症状,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诊,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进行检查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轻信偏方,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