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疱疮:不容忽视的“皮肤大疱危机”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7-02 07:25 阅读量120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在众多皮肤疾病中,天疱疮是一种相对罕见却十分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不仅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严重损害,还可能影响口腔、眼睛等黏膜部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痛苦。下面,我们就来全面认识一下天疱疮。

什么是天疱疮?

天疱疮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皮肤和黏膜细胞间的连接结构,导致表皮细胞松解,从而形成水疱和大疱的疾病。正常情况下,皮肤和黏膜细胞之间存在紧密连接,如同牢固的“砖墙”,能维持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但在天疱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会破坏细胞间的“黏合剂”——桥粒蛋白,使原本紧密相连的细胞分离,组织液积聚,进而形成水疱。水疱极易破裂,形成大面积糜烂面,增加感染风险 。根据临床和病理特点,天疱疮主要分为寻常型、增殖型、落叶型和红斑型等类型,其中寻常型最为常见且病情相对严重。

天疱疮有哪些表现?

天疱疮最典型的症状是皮肤和黏膜出现水疱或大疱。水疱大小不一,疱壁薄且松弛,疱液初期清亮,之后可能变得浑浊。这些水疱容易破裂,破裂后会露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伴有明显疼痛,且糜烂面难以愈合。

黏膜受累在天疱疮中十分常见,超过半数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口腔黏膜水疱、糜烂。患者会感觉口腔疼痛,进食、吞咽困难,严重影响营养摄入;眼部黏膜受累可能导致结膜炎、角膜炎,若治疗不及时,甚至会影响视力;此外,鼻腔、外阴、肛门等部位的黏膜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皮肤症状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常见于头面部、胸背部和四肢,严重时水疱会泛发全身,患者痛苦不堪。

天疱疮如何诊断?

医生诊断天疱疮时,会综合多方面信息。首先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水疱出现的时间、部位、发展过程,是否伴有疼痛,以及之前的用药史等。接着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仔细观察水疱和糜烂面的形态、分布特点。

在辅助检查方面,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通过取病变皮肤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可发现特征性的表皮内水疱和细胞松解现象。免疫病理检查则通过特殊染色技术,检测皮肤组织中自身抗体的存在及分布,若发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细胞间沉积,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血液检查中自身抗体的检测,如抗桥粒芯蛋白抗体的测定,也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

天疱疮怎么治疗?

天疱疮的治疗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促进皮肤黏膜愈合为目标。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的一线药物,它能迅速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控制水疱发展。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初期通常使用较大剂量,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对于病情严重、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的患者,常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以增强治疗效果,减少激素用量和副作用。近年来,生物制剂也开始应用于天疱疮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它能特异性地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B淋巴细胞,为病情顽固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治疗过程中,创面护理至关重要。保持皮肤和黏膜清洁,防止感染,可使用无菌敷料包扎糜烂面,定期换药;对于口腔糜烂,可使用含漱液清洁口腔,促进愈合。同时,患者需要加强营养支持,补充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天疱疮患者的长期管理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管理和定期复诊。治疗过程中,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水疱破裂和感染。虽然天疱疮治疗难度较大,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一旦发现皮肤和黏膜出现异常水疱、糜烂,应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