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筋》有云:"手太阳之筋,其病......肩似拔,臑似折。"此中所述之症,恰似今之肩周炎。古人谓之"肩痹",或言"漏肩风",盖因肩臂疼痛如漏雨难止,活动受限若枷锁缚身。历经千年医道传承,关于此症的认识与调治之法,亦在典籍中熠熠生辉。
一、肩痹源流考
肩痹之疾,源于气血不畅、筋骨失养。《诸病源候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久坐伏案、贪凉饮冷、年迈体衰之人,最易受邪。寒邪凝滞经络,如冰霜阻河;湿邪黏腻缠绵,似浊水困舟;风邪游走不定,若流云扰月,三者交结,致肩周气血壅滞,筋脉挛缩,遂成痹症。
古人观其症,常见肩臂疼痛昼轻夜重,遇寒加剧,上举难及头顶,后伸难触脊骨,恰似《张氏医通》所言:"肩胛痛,不能提举,或痛引尻臀。"因其常于五十岁左右高发,民间亦有"五十肩"之称,暗合《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丈夫五八,肾气衰"之理,可知与气血渐衰、筋骨失荣密切相关。
二、病机探微
从中医理论剖析,肩痹之成,责在虚实夹杂。《景岳全书》云:"痹有阴阳之分,阴痹者,寒湿之病也;阳痹者,风热之病也。"年老体弱者,肝肾亏虚为本,此乃"不荣则痛";外感邪气或劳损瘀滞为标,此属"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是肩周组织发生的无菌性炎症,涉及肩袖、滑囊、关节囊等结构。长期劳损使肩周肌肉、韧带慢性损伤,加之机体修复能力下降,致组织粘连、关节僵硬。影像学可见肩峰下间隙变窄、肌腱钙化等改变,与中医"痰瘀互结"理论不谋而合。
三、调治之法
(一)内调之方
古方多用温经通络之剂。《医宗金鉴》蠲痹汤以羌活、独活祛风湿,秦艽、桂枝通经络,当归、川芎行气血,恰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若属肝肾亏虚,可佐以杜仲、桑寄生补益筋骨;若寒邪偏重,酌加制川乌、细辛温阳散寒。然用药如用兵,须辨寒热虚实,不可妄投猛剂。
(二)外治之术
针灸之法,常取肩髃、肩髎、肩贞等穴,谓之"肩三针",辅以条口透承山,以通经活络。《针灸大成》载:"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艾灸肩井、天宗,可借热力驱散寒邪。推拿则以滚、揉、扳、拔等手法,松解粘连,恢复关节活动度,正如《医宗金鉴》所言:"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
(三)导引之妙
八段锦之"两手托天理三焦"、五禽戏之"熊晃",皆可舒展肩臂。《遵生八笺》记载的"运肩法",每日前后划圈、左右摆动,能促进气血流通。现代康复中的爬墙训练、钟摆运动,亦暗合古人"动以养形"之理。
四、防护要诀
《黄帝内经》早有明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日常宜避风寒,夏不贪凉,冬重保暖;伏案工作每隔半时辰,当起身舒展;年逾半百者,可常服八珍汤、六味地黄丸以固本培元。正如《寿世保元》所言:"与其病后求疗,莫若病前预防。"
作者声明
本文援引历代医籍与现代医学研究,旨在科普肩周炎相关知识。文中所述诊疗方法,仅供参考,不可替代专业医疗建议。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西医注重精准诊断,规范治疗。若出现肩臂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在医师指导下选择适宜的诊疗方案,切勿自行用药或盲目推拿,以免贻误病情。
肩痹虽为顽疾,然循古训、纳新知,动静结合、防治并重,必能解肩臂之困,复肢体之畅。愿诸君借岐黄智慧,得筋骨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