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外科疾病,许多家长在孩子确诊时往往充满担忧与疑惑。了解小儿疝气,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健康。
小儿疝气,最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和脐疝 。腹股沟疝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鞘状突未闭合,导致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通过未闭合的通道突出到腹股沟或阴囊内;脐疝则是由于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的腹壁肌肉和筋膜发育不完善,在腹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从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
小儿疝气在发病初期,孩子站立、哭闹、用力排便时,腹股沟或脐部会出现可复性肿块,表现为柔软的凸起,而在平卧、安静或用手轻轻按压时,肿块又会消失。随着病情发展,肿块可能越来越大,难以回纳,甚至发生嵌顿,即疝内容物被卡住无法回纳腹腔,这会导致孩子出现剧烈腹痛、哭闹不止、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处理,还可能造成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一旦发现孩子有疑似疝气的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来诊断。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情况,可能会借助超声检查,它能清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为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治疗方面,6个月以内的婴儿,部分脐疝和腹股沟疝有自愈的可能,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疝气带等保守治疗方法,同时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但对于6个月以上,尤其是1岁以后仍未自愈,或发生嵌顿、反复脱出等情况的小儿疝气,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目前多采用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疤痕不明显等优点。
作为家长,在孩子患病期间,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关爱。日常生活中,要保证孩子营养均衡,防止便秘;注意观察孩子情绪,避免过度哭闹;在术后,更要精心护理,按照医嘱做好伤口清洁、避免剧烈运动等。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重视小儿疝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作为一名健康科普作者,我衷心希望用这些知识,帮助更多家庭减少面对疾病时的迷茫与焦虑,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远离病痛,茁壮成长。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医学科普知识及临床常见诊疗规范撰写,旨在为大众提供小儿疝气相关的基础认知。但医学情况复杂多变,实际诊断和治疗需以专业医生的判断及建议为准,本文内容不可替代面对面的医疗咨询与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