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儿科门诊夏季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因其传染性强、症状明显常引发家长担忧。本文将从疾病本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护理及预防措施等方面,系统解读疱疹性咽峡炎的科学知识。
一、病原学与传播机制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尤其是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56℃以上高温或含氯消毒剂作用下才能有效灭活 。病毒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
1.粪-口传播: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或食物后经口感染;
2.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飞沫或气溶胶,可被他人吸入感染;
3.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疱疹液、唾液污染的玩具、餐具等间接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感染后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可存活数周,潜伏期通常为2-7天,发病前1周及症状消失后1周内均具有传染性。
二、病理过程与临床表现
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在咽部、肠道黏膜细胞内增殖,随后通过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症状。典型病程分为三个阶段:
1. 急性期(1-2天)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8.5℃-40℃),部分患儿伴有头痛、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可能因高热出现惊厥,需及时就医。
2. 疱疹溃疡期(2-5天)
口腔黏膜(软腭、扁桃体、咽后壁等部位)出现灰白色疱疹,直径1-2mm,周围绕以红晕。疱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淡黄色假膜,患儿因吞咽疼痛出现拒食、流涎。
3. 恢复期(3-7天)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疱疹和溃疡开始结痂愈合。多数患儿症状较轻,病程自限性约1周;少数合并脑炎、心肌炎的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辅助确诊: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 病原学检测:通过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可明确病毒类型;
- 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手足口病:除口腔疱疹外,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
-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疱疹可分布于口腔任何部位,病程更长;
- 咽结膜热:腺病毒感染导致,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主要表现。
四、治疗原则与家庭护理
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1.退热:体温≥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2.缓解疼痛:使用利多卡因凝胶局部涂抹溃疡面,或含漱淡盐水减轻炎症;
3.补充水分:鼓励患儿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脱水;可选择凉的流食(如牛奶、稀粥)减轻吞咽刺激。
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 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交叉感染;
- 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煮沸15分钟或含氯消毒剂浸泡);
- 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2-3次,每次30分钟;
- 密切观察病情,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症状,立即就医。
五、预防措施与疫苗接种
预防疱疹性咽峡炎需采取综合性措施:
- 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七步洗手法操作);
- 环境清洁:定期清洁消毒儿童活动区域,避免接触污染物品;
- 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病例,但对其他型别病毒无交叉保护作用;
-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度户外活动。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高发,但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家长应科学认识疾病特点,做好日常防护与护理,出现异常及时就医。通过规范防控与科学应对,可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影响,守护儿童健康。
作者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文献、临床指南及专业研究成果整理而成,旨在提供疱疹性咽峡炎的科学知识普及。医疗决策需结合个体实际情况,若有相关症状或疑虑,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疗机构,切勿盲目参照本文内容自行诊断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