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生大用--中医养生中的无为之道

李国权医生 发布于2025-05-21 17:29 阅读量896

本文由李国权原创

                 布衣郞中-李承志【国权】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家讲求心不执着,随缘而行,方能见性明心。中医养生亦暗合此理,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不过度强求,不刻意执着,反而能得大健康、大自在。
“无心生大用”,是指放下刻意追求,顺应自然,让身体在平衡和谐的状态下自我修复。正如流水不争先,却滋养万物;春风不刻意,却催发百花。养生之道,不在强求,而在无心。
   一、心无所住,病无所生
   现代人养生,常陷入“过度”的误区——过度进补、过度锻炼、过度焦虑健康,反而违背了自然之道。《黄帝内经》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若执着于养生,反而生“养病”。 佛家讲“应无所住”,即心不滞留在任何一处,不贪恋健康,也不恐惧疾病。中医认为,情志过极则伤五脏:怒伤肝——执着于“必须如何”,易生郁火;思伤脾——过度算计养生,反致脾胃失调;恐伤肾——总担心生病,肾气不固。 真正的养生,是“心无所住”,不刻意,不强求,让身体在自然节奏中调整。
   二、无为而养,顺应天时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亦当如此,顺应四时,不逆天而行: 春生——不压抑生机,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 夏长——不贪凉耗阳,适度出汗,养心气; 秋收——不耗散过度,早卧早起,润肺防燥; 冬藏——不妄动阳气,静养为主,少泄精气。 佛家讲“随缘不变”,中医讲“因时制宜”,两者皆强调“不强行改变,而是顺势而为”。
   三、饮食无心,不过不欠
   现代人饮食常走极端——要么暴饮暴食,要么过度节食,皆非养生之道。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饮食之道,在于无心而食,不贪不拒。 不执着于“补”——人参、鹿茸并非人人适用,过补反生湿热; 不恐惧于“毒”——适量饮食,身体自能化解,过度忌口反致营养不良;不刻意“清淡”或“厚重”——脾胃喜和,顺其自然,饥则食,饱则止。 正如禅宗所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无心而食,方是养生。
   四、运动无意,柔和不争

   现代人运动,常带功利心——为减肥拼命跑步,为肌肉疯狂举铁,反而损耗气血。中医推崇“柔和运动”,如:
   太极拳——不争不抗,以柔克刚;
   八段锦——舒展筋骨,不耗真气; 

   站桩——静中求动,养气存神。 

佛家讲“无住生心”,运动亦当如此——不执着于效果,而是在过程中感受身心和谐。
   五、睡眠无念,自然安眠
   失眠者,多因心念纷飞,执着于“必须睡着”,反而更难入睡。《内经》云:“阳入于阴则寐。”要让心神回归平静,需“无心”而眠: 不强迫入睡——越焦虑越难眠;不依赖药物——长期服用安眠药,反扰气血;睡前静心——可静坐、听轻音乐,让心神自然沉降。 如禅门所言:“饥来吃饭,困来眠。”顺应自然,不刻意求睡,反得安眠。
   无心生大用,养生即养心 养生不在术,而在道;不在强求,而在无心。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皆指向同一真理——放下执着,回归自然,方能得大健康、大自在。 无心,不是不用心,而是不执着心;养生,不是养身,而是养神。 如此,方能“无心生大用”,健康不求自来。



                        深圳北京同仁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医馆 李国权 2025.5.21


   作者简介:李国权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 师承国家第六批、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吉林省名中医李景华主任医师!
   师父赐名号:承志--为人耿直、宅心仁厚,知医达药、志在岐黄;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厚德济世、心系含灵!以“衷中参西数味君臣药,扶正固本一丸天地心。”自勉!继承师父“致中和”学术思想和“痰瘀内阻,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临床上主张“气血畅,百病消!”的学术理念,善于运用理气祛痰,活血化瘀方法,配合针灸治疗内科、妇科、男科、儿科、皮肤科常见病及疑难病。

   擅长治疗:顽固性失眠、焦虑症、抑郁症,阳痿、早泄、不育、月经不调、不孕、习惯性便秘、慢性胃肠炎,痤疮、面斑、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咳嗽、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小儿厌食、痛风、神经性头痛、颈肩腰腿痛等疾病!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