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的红斑鳞屑遇上体内潜伏的肿瘤细胞,银屑病患者的用药选择变成了一场精密的免疫平衡术。
最新临床数据显示,中国超过650万银屑病患者中,约6-10%可能同时患有各种类型的肿瘤。当两种疾病相遇,治疗选择变得复杂而微妙。治疗银屑病可能刺激肿瘤,放任皮损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不同类别的生物制剂和口服靶向药物对肿瘤的影响差异显著,有些药物可能像“肥料”促进肿瘤生长,而有些则相对“温和“。
银屑病不仅仅是皮肤病,而是一种全身性免疫异常。同样,肿瘤的发生发展也与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密切相关。当两种疾病共存,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研究表明,用于中重度银屑病的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其对肿瘤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TNF-α抑制剂可能增加淋巴瘤风险(尤其在长期高剂量使用下)
IL-17和IL-23抑制剂则显示出相对较好的肿瘤安全性
新型口服TYK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在现有研究中未显示肿瘤风险增加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处于活动期肿瘤(正在治疗或近五年内有复发转移)的患者与肿瘤稳定期(五年以上无复发)的患者,用药选择原则截然不同。
这类药物包括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和依那西普等。它们在银屑病治疗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对合并肿瘤的患者却暗藏风险:
淋巴瘤风险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使用TNF抑制剂的患者发生淋巴瘤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
促进潜伏肿瘤复发:可能重新激活先前存在的肿瘤细胞,特别是黑色素瘤。
干扰肿瘤免疫治疗:若患者后续需要PD-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治疗,TNF药物会降低其疗效。
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赛立奇单抗、夫那奇珠单抗等药物属于此类。它们通过阻断促炎因子IL-17发挥作用:
肿瘤风险未明显增加:III期临床及上市后跟踪显示,与普通人群相比无显著差异。
特殊肿瘤需谨慎:对结直肠癌患者仍需密切观察,因IL-17通路可能参与肠道黏膜保护。
长期数据令人安心:目前5年随访数据显示安全性良好。
包括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依若奇单抗、替瑞奇珠单抗等药物:
IL-23抑制剂更优:古塞奇尤单抗等纯IL-23抑制剂在肿瘤安全性方面略优于同时阻断IL-12/23的乌司奴单抗。
实体瘤相对安全:在稳定期实体瘤患者中显示出良好耐受性。
长期监测仍需坚持: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仍建议优先选择其他方案。
阿普米司特(PDE4抑制剂):
未发现明确致瘤信号
但可能影响免疫监视功能
需警惕极少数潜伏肿瘤激活案例。
氘可来昔替尼(TYK2抑制剂):
明星口服药物
作用机制独特:选择性抑制TYK2,不影响其他JAK酶。
三年随访数据亮眼:恶性肿瘤发生率仅0.9/100患者年,与普通人群相当。
对需要口服治疗且担心肿瘤风险的患者,氘可来昔替尼可能是目前的首选。
下表综合了各类药物在合并肿瘤银屑病患者中的安全性特征:
药物类别 | 代表药物 | 肿瘤风险 | 特殊注意事项 | 适用肿瘤阶段 |
---|---|---|---|---|
基本原则:暂缓生物制剂治疗,优先控制肿瘤
替代方案:
温和外用药(激素/维生素D衍生物)
窄谱UVB光疗(多数实体瘤适用)
必要时小剂量环孢素(短期使用)
何时可考虑生物制剂:肿瘤治疗结束且经肿瘤科医生评估稳定后
优选方案:
IL-23抑制剂(如古塞奇尤单抗、替瑞奇珠单抗)
IL-17抑制剂(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夫那奇珠单抗、赛立奇单抗)
TYK2抑制剂(氘可来昔替尼)
给药策略:
开始低剂量
拉长给药间隔
密切监测肿瘤标志物
淋巴瘤/白血病患者:
避免使用TNF抑制剂和JAK抑制剂。
可考虑IL-23抑制剂或氘可来昔替尼。
实体瘤患者:
IL-17或IL-23抑制剂均可作为选择。
优先选择氘可来昔替尼(口服便利)。
肿瘤筛查:近期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感染排查:肝炎病毒、结核、HIV检测(尤其在使用TNF抑制剂前)
疫苗更新:完成所有必要灭活疫苗接种(如肺炎、流感疫苗)
多科会诊:皮肤科与肿瘤科医生共同制定方案
肿瘤监测:
每3-6个月复查原肿瘤相关指标
注意新发肿块/淋巴结肿大
感染预防:
警惕发烧、持续咳嗽等感染征象
IL-17抑制剂使用者需注意真菌感染风险
药物调整原则:
出现肿瘤复发迹象立即停药
手术前后需暂停生物制剂(至少2个半衰期)
即使停用生物制剂后,仍需每年进行全面体检,包括:
皮肤检查(尤其黑色素瘤高风险人群)
年龄和性别相关肿瘤筛查
免疫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