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正式入伏。
我们来看看今年三伏天的时间表
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
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
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
有细心的童鞋发现了吗?
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8月18日,共计30天,打破近10年40天的长三伏惯例,成为十年难遇的最短三伏天。
今年的三伏天
为何来得比较晚?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具体以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每年夏至日相对固定,一般在6月21日或22日,但天干、地支的纪日系统中每年夏至日对应的干支却不同,导致入伏有早晚,最早出现在7月11日,最晚7月21日,前后相差了10天。
今年入伏相对较晚,但入伏晚不代表就热得晚。今年6月、7月,没入伏之前,我们就已经感受到高温的威力了。
今年的三伏天
为何比往年短一些?
从2015年至2024年,三伏天连续10年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时长30天,因而被许多网友称为“十年一遇的最短三伏”。
其实,在2015年之前的几年,三伏天时长是30、40天相互交替。据统计,1951年—2050年100年间,40天的三伏有71年,30天的有29年。
专家解释,这主要与庚日的循环周期和每年夏至、立秋的对应关系有关。庚日的循环周期为10天,每年初伏、末伏时长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长并不固定:
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三伏就有30天;
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中伏就有20天,三伏天就变成了40天。
从气象的角度说,三伏天是30天或40天与高温的长短并没有必然联系,主要还是与当年的天气形势有关。
三伏天会更热吗?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节气,包含了一年中最热的几个节气。
从气象原理来看,三伏天期间,我国大部地区被副热带高压或大陆高压控制,一般高压系统比较稳定少动,容易长时间控制一个地区,且控制区域内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热量扩散,此时太阳仍然直射北半球,热量累积,容易出现高温天气。
如何应对三伏天的高温?
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症状,需立刻停止户外活动,必要时及时就医。此外,生活中的饮食、作息也应多加注意
1、起居养生:
应适当晚睡早起,但晚睡不宜超过23时,早起以6时到7时为宜,保证充足的睡眠,午间可小憩30分钟至1小时。
多晒太阳,清晨七八点的太阳最好,天气热傍晚晒也可以的。尤其多晒晒背。人体经络中的阳经,大多数都是分布在背脊,其中重要的一条经络是“督脉”,督脉,被称作“阳脉之海”,主管一身的阳气。多晒晒背,刺激一下督脉可以起到补充阳气的作用。
2、运动养生
建议在早上5时至7时(气温较低)、傍晚6时后(体感舒适)进行运动,10时至16时的时段暑气正盛,应避免户外运动。
选择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瑜伽、散步、慢跑,以微微出汗为度,大汗淋漓反而伤津耗气。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不可立即洗澡(尤其冷水澡),等汗收、心率平稳后再温水冲洗。
3、饮食养生:
三伏天可多吃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小米、南瓜等健脾食材,以及服用赤小豆、炒薏米、冬瓜皮、陈皮等利湿之物帮助排出体内湿气,能有效减轻身体的沉重感与浮肿感。
暑热天气火旺者可服用莲子心、苦瓜、绿豆、百合等降火之物。
不能等口渴再喝水,运动后大量出汗会导致关键电解质(尤其钠)流失,不建议只喝纯水,可以喝淡盐水。
4、中医养生
①三伏贴(天灸疗法)
以温阳化痰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生姜等)贴敷特定穴位,借助三伏天的阳气激发经络,达到“冬病夏治”效果。
②艾灸
督脉灸:沿脊柱铺生姜、艾绒,提振全身阳气,适合阳虚寒湿、免疫力低下者。
隔姜灸:生姜切片置于穴位(如神阙、关元)上放艾炷,温阳散寒效果更强。
悬灸:通过将点燃的艾条悬空置于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上方,利用艾热刺激经络,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③拔罐、刮痧
祛湿排毒、疏通经络,缓解三伏天常见的暑湿症状(头重、乏力、肌肉酸痛)。
④药浴/足浴
艾叶+生姜+红花:温经散寒,适合手脚冰凉者。
藿香+佩兰+苍术:解暑化湿,缓解疲乏。
⑤穴位按摩:
丰隆穴(小腿外侧):化痰湿
阴陵泉(胫骨内侧):健脾利水
内关穴(手腕):防暑宁心
三伏天生活切忌
①切忌:不开窗通风
三伏天不少人怕热,全天闭窗室内吹空调。
冬天受点冷、夏天出点汗,才能保证人体的这种体温调节机制常用常新,不能在空调房间呆得太久,经常呆在空调房中,就会导致不知冷热、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
②切忌:冷风对着吹
颈椎对着空调吹,使颈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颈部持续痉挛、后背酸痛等。
③切忌:大口急喝水
天气炎热出汗较多,千万不要迅速、大口喝冰镇饮料,忽然过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适,影响消化。
④切忌:冷饮不离手
冰淇淋、冷饮适当吃解暑,大量吃会伤身。长期过量的冷食物进入胃,会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缩,粘膜层变薄,出现粘膜水肿和糜烂。且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突然食用冰饮,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引起血压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⑤切忌:爱冲凉水澡
凉水澡固然可以降低体表的温度,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夏季冲凉水澡。
夏季出汗后,毛孔全张开着,这时候再用凉水一冲很容易感冒。
在凉水刺激下,血管迅速收缩,还会引起血压上升、心脏供血不足等情况,尤其是有高血压的老人。冲凉水澡还容易诱发哮喘、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肠疾病。
⑥切忌:光脚踩地板
夏天炎热,孩子喜欢在家里光着脚跑来跑去,虽然图了一时的清凉,但是长期光脚丫也会损害到宝宝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容易着凉。
如果在开着空调的室内光脚丫,容易导致宝宝的足部受凉,而足部是与脾胃相通的,容易把“凉”带到脾胃,让宝宝出现腹泻、腹痛的症状。
尤其家里面地板是瓷砖装修的家庭,千万别让孩子光脚玩。
⑦切忌:爱穿露脐装
穿露脐装、吊带装出入有空调的场所时,室内外温差较大,易引起肠胃功能紊乱和肩周炎、颈肩综合征等疾患。
尤其是露脐装,中医认为,肚脐又称神阙穴,露脐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导致出现腹痛、腹泻等胃肠系统疾病。
⑧切忌:情绪太激动
炎炎夏日,人难免会心浮气躁,但激动情绪伤身体。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与人交流放慢语速,不急不躁。遇到不顺心的事,学会情绪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