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部酸痛,艾灸不是万能解药
流白道人,周宏医生,修行人一枚,专攻道医、纯中医以疗常见之疾。愿将临床所见、所闻、所思,辑而记之,为传承正本清源的道医、中医知识略尽绵薄之力。
《求医诊脉说》:“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艾灸越灸脖子越酸?道医:你可能搞错了原因。
01
脖子酸痛,艾灸却没效果
“艾灸明明是驱寒通经络的,我一周灸三次,每次一小时,脖子咋越来越酸?” 前阵子有位患者皱着眉头问我。她的困惑,藏着一个反直觉的玄机 —— 以为是 “颈椎病”,其实可能是 “痿症”。
02
症状里的矛盾信号
两月前,这位患者因痤疮来找别的医生调理。伴随症状:无汗,怕冷,怕热,四肢手脚发凉,皮肤有淤紫、青斑。肩颈背部酸痛,口干欲饮,口苦,头皮易出汗,食量大,平时喜辛辣重口味饮食,眠差易醒难以入睡,外阴瘙痒,白带较多,小便正常,大便每天2-3次,不成形。脉细软数,苔薄白。
一周后痤疮缓解,颈肩酸痛依旧,遂找我调理。面诊时发现患者整体偏瘦、面色红,触诊其颈肩部,肌肉偏薄而且松软,肤温高,但她偏说 “酸得像压了块石头”。
这就蹊跷了,肌肉软和,为什么还觉得酸、硬?
结合她食量大、总口渴口苦、头皮爱出汗,脉跳得又细又快等症状,我好像明白了 —— 这哪是普通的颈椎病。
03
经典里的真相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点醒了我。她的问题不是 “肌肉僵硬要放松”,而是 “痿症”—— 阴液亏虚,筋肉失养!
简单说,她本就阴虚火旺(口干、脉细、头皮汗多是信号),却频繁艾灸。艾灸虽能温通,但过度就像火上浇油:耗伤阴液后,筋肉没了滋养,软得撑不住脖子;越软越使力维持姿势,反而劳损更重,酸胀痛就跟着来了。这就是 “越灸越酸” 的恶性循环。
04
破局法
《痿论》还说 “治痿者独取阳明”—— 脾胃是化生气血阴液的源头。我用黄芩、石膏清上焦肺热(对应她口苦、头皮汗),芦根、白芍滋阴生津(给筋肉 “补水”),生白术健脾胃(让身体自己能造 “营养水”)。更重要的是叮嘱她:停!止!盲!目!艾!灸!
很多人的颈肩酸可以归为 “寒”、“堵”,但世事无绝对,治病更是法无定法,像这例患者,肌肉酸不是 “太紧”,而是 “太虚”;酸痛不是 “要温通”,是 “要滋养”。
艾灸是好工具,但不是万能解药——先辨体质,再谈调理,才是道医的 “治病根本”。
关注分享更多医案和修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