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连吃一个月熟地和荔枝,这是他大脑发生的变化
流白道人,周宏医生,修行人一枚,专攻道医、纯中医以疗常见之疾。愿将临床所见、所闻、所思,辑而记之,为传承正本清源的道医、中医知识略尽绵薄之力。
一、熟地
事实上熟地煲水已经喝了不止一个月,标题党一下。
生地,《神农本草经》记载:“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鲜生地根绞汁晒干曰干生地,大者今称大生地,细者称细生地。”
生地和熟地的性味功效主治有异同,不可混吃,那么生地是怎么炮制成熟地的呢?
《本草纲目・卷十六・草部・地黄》:“以生地黄加酒拌蒸,九蒸九晒,乃黑如漆,味甘如饴,故曰熟地。”提出 “九蒸九晒”的传统工艺,强调反复蒸晒至色黑味甘。
《本草从新》:“熟地……用砂仁末拌蒸,或酒拌蒸,晒干。”提出砂仁末与酒协同蒸制,既助药性又防滞腻。
引申出来一点,现在的熟地有可能达不到九蒸九晒的工艺,用之容易滋腻,所以可以搭配少量砂仁同煮以防滋腻。
熟地黄功效:《本草纲目》:“熟地……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珍珠囊》:“大补血虚不足,通血脉,益气力。”
说来惭愧,虽然我是中医也是修行人,但体质寒痰湿由来已久,一直未根除,现在舌头还是胖大有齿痕的。
两个月前开始喝熟地水,一开始用量按60g-90g-120g的顺序逐渐增加,后稳定使用90g,时值盛夏,火气浮动,服熟地水后不论中午还是夜间,入睡明显加快,醒后神清气爽,减少主观赖床的“程度”;另外服药后元精充足之余元气亦自然流动、填充于中元宫,无滞涩之感,说明补进去的是活水而非死水。
不过让我惊喜的不是它的补益效果,而是我这种痰湿体质用这么大剂量不会生痰。
这和“传闻”中熟地碍脾胃的说法可不一致,再次上网搜索资料,陈士铎《本草新编》写道“夫熟地岂特不生痰,且能消痰,岂特不滞气,且善行气,顾人用之何如耳。夫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故人有吐痰如清水者,用二陈消痰化痰之药,百无成功,乃服八味汤,而痰气之汹涌者顷刻即定,非心、肝、肾之痰用熟地之明验乎。”若痰由心、肝、肾阴虚或虚火上炎引发(如虚痰、燥痰),熟地反能通过滋阴降火、填补肾气达到消痰之效。
二、荔枝
功效:温通经脉,补脾益胃,益智健脑等。《玉楸药解》:“暖补脾精,温滋肝血,治胃脘寒痛,脾元不足。”《开宝本草》:“荔枝,主止渴,益人颜色,…… 通神,益智,健气。”
荔枝有称“纯阳之果”,虽有补阳之功,确也易助火气,不过冷藏荔枝似乎可以调和其寒热,达到补而不热的效果。我五月下旬以来陆续吃了不下5斤冷藏的荔枝,通玄带回来的、朴星给的基本上都是我吃了,虽稍有上火,但无明显中下寒;比起单吃熟地水的时候,感觉元精更活络,腹部气脉疏通,整体阳气会更充足,对睡眠的需求减少,思维更敏捷。
ps:虽然我吃这两东西的反馈比较好,但中药有偏性,读者还需辨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