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来就诊的患者的不适症状都有所不同,而患者表述的信息对医生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时候决定了医生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所以医生和患者都有必要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哪一种或哪几种不适。
1、 疼:一般指时间短、浅表的疼痛。比如:头疼(头碰到墙角、或者柜子角等)、皮肉疼(被打了几下或掐了一下)、手指头疼(被门夹了一下)等。一般这种疼痛可以短时间内可以自行缓解。
2、 痛: “痛”相对于“疼”来说时间长、偏里偏深的疼痛。比如:头痛(困扰很久、或颅内病变引起)、肢体痛(从内而外的痛)。比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痛,患者一般会表述成“感觉骨头痛”,其实不是骨头痛,而是痛处比较深。中医认为 “不通则痛、痛则不通”。多为气滞、血瘀等导致经络不通而引起的症状。
3、 疼痛:目前“疼痛”一般合并而用。比如“疼痛科”,这里的疼痛就是疼痛不适的异常感觉,包括了酸麻胀痛、灼热感、蚁走感、寒冷感等各种异常感觉。
4、 酸:一般表示经络是通的,但是气血不足以濡养周身或者局部。一般出现疼痛缓解之后,或者经治疗后,或运动消耗体力之后。
5、 麻:一般出现在疼痛之后。表示气通而血不通。此感觉,此感觉每个人都有体会过,都遇到过的情况是:无意间碰到肘部引起前臂麻木(尺神经)、趴着睡觉引起手掌麻木、跷二郎腿时间长了引起腿的麻木。
6、 木:较“麻”为重,提示气血不通。一般可以比喻为:局部像贴了一层保鲜膜一样。
7、 麻木:一般都是被患者合用,来表示麻或木。
8、 困:这里并不是“想睡觉”的意思。而是周身或者局部(比如头)被束缚的感觉。一般说的是“湿困”,湿气重,实则因脾气虚而引起的湿气重,治疗以健脾祛湿为法。
9、 痹:即痹阻不通。痹症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所以痹是上述不适症状的统称。根据病因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当然古籍医典记载的跟“痹”有关的病名就有五十多种,比如:痛痹、痹症、胸痹、肌痹、尪痹、筋痹、肩痹、膝痹、血痹
10、 其实在很多种情况下,并不是只有一种情况存在,一般都是合并描述,比如:麻痛、麻木、疼痛、酸痛、麻痹、酸困、酸胀、胀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