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巧养,寒冬不慌!中医支招“5防2忌”+ 温补食疗,助你平稳度秋迎寒冬

姚睿祺医生 发布于2025-10-28 23:08 阅读量1780

本文由深圳市南山区中医院原创



“霜降杀百草”,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昼夜温差显著加大,冷空气活动频繁,气候也从“凉燥”逐渐转为“寒燥”。


中医指出,此时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长,肺脏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袭,脾胃功能也因寒凉而趋于减弱。



如果不注意适时调养,不仅秋冬季节容易生病,还可能影响来年春季阳气的正常生发。


今天,就让我们从中医的角度,学习如何通过“五防、两忌,配合温补”来守护健康,为顺利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为何霜降时节要“防”与“忌”?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霜降的气候变化正对应人体的薄弱环节:


1️⃣ 燥邪当令:空气干燥,“燥胜则干”,肺主皮毛、司呼吸,最易受损,常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脱皮等。


2️⃣ 寒气渐重:“寒主收引”,寒气会导致血管收缩、经络不畅,不仅容易感冒、关节疼痛,还可能刺激心脑血管。


3️⃣ 阳气内藏:脾胃阳气随季节减弱,如果饮食穿着不当,容易引发腹胀、腹泻,甚至加重虚寒体质



因此,“五防两忌”并非空谈,而是针对性地应对这些风险,再结合“温补”调理,才能真正实现“冬不苦”的养生目标。















霜降“五防”,守住健康底线













01

防燥邪伤肺 


在“补水”基础上,更重“滋阴”。


燥邪最易伤肺,除口干、咳嗽外,还可能引起鼻干、便秘(肺与大肠相表里)。


不只喝白水:中医推荐“滋阴润燥”的饮品,例如麦冬、玉竹各5克煮水(适合口干明显者),或泡胖大海加罗汉果(适合咽喉干痛者)。


食疗润养为主:可食用川贝炖梨(梨去核加川贝粉3克,蒸20分钟)、银耳莲子百合羹(加少许冰糖),每周2–3次,温和有效。


远离“燥上加燥”:少吃辛辣(如过量辣椒、生姜)及油炸食品(如炸鸡、油条),以免助长体内燥火。



02

防寒凉侵体 


重点保护三个“薄弱区”。


霜降后寒气容易从以下部位入侵,需特别防护:


护颈:颈部受凉易引发头痛或颈椎不适,建议穿高领衣物或佩戴薄围巾,避免后颈直吹冷风。


护腹:腹部受寒会损伤脾胃,导致腹泻或胃痛,女性还可能加重痛经,建议穿有腰封的裤子,夜间盖好腹部。


护脚:“寒从脚下起”,脚部受凉会影响全身阳气循环,建议每日用温水泡脚,穿厚袜,避免赤脚踩地砖。




03

防心脑波动 


警惕“温差危机”。


霜降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血管因寒冷刺激而收缩,易导致血压波动,中老年人尤其需警惕:


穿着不宜骤变:早晨出门添件薄外套,进入室内再脱,避免血管突然收缩。


晨起放缓动作:醒后先躺3分钟再缓慢坐起,防范体位性低血压。


选择温和运动:避免骤然进行或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推荐散步、太极、八段锦等,每日20分钟,有助气血流通而不损耗阳气。



04

防情志抑郁 


化解“悲秋”情绪。


中医认为秋天易生“悲秋”之情。霜降后万物凋零,人容易情绪低落,而“肝主疏泄”,情绪不佳又会影响肝气,形成恶性循环。


多晒太阳:上午9–10点的阳光温和,晒15分钟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和情绪改善。


食用疏肝食材:如陈皮泡水(理气)、佛手煮茶(解郁),或适量食用柑橘(霜降后橘子味美,兼具疏肝之效)。


避免久宅家中:每天出门散步10分钟,欣赏户外景色,有助于缓解情绪低落。




05

防脾胃虚寒 


管住嘴,护好脾胃。


霜降后脾胃阳气不足,再食生冷如同“雪上加霜”:


坚决远离冰品:停饮冰镇饮料、少食生冷水果及生鱼片,即便是苹果、梨等性平或微凉的水果,若担心其寒凉,也建议温水浸泡或蒸煮后再食用。


多吃温脾食物:如蒸山药、南瓜汤、炒菜时加2–3片生姜等,这些食材性味平和,能温补脾胃而不易上火。


饭后暖腹助消化:饭后不宜立即坐下,可顺时针轻揉腹部5分钟,或用热水袋热敷腹部10分钟,促进消化。
















霜降“两忌”,避开养生误区













忌贪凉


部分年轻人自恃体质好,霜降后仍穿露脚踝的裤子、饮用冰饮,这在中医看来是“耗伤阳气”的行为:


短期可能出现腹泻、感冒、手脚冰凉;

长期可能导致体质转寒,冬季更畏冷,女性易加重痛经或宫寒。


建议:即便白天温度较高,晚间也应穿长裤,饮品以温热为宜,水果优选苹果、桂圆、橙子等温性品类。




忌盲目大补


“霜降进补”虽是传统,但并非“越贵越补、越多越好”:


误区一:人人皆宜羊肉


羊肉性大温,适合怕冷、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者,而阴虚体质(表现为口干、盗汗、易上火)者多食反而更燥,可能出现鼻血、失眠等症状


误区二:一次性过量进补


如频繁食用红烧肉、炖鸡汤等油腻补品,脾胃难以消化,易引起腹胀、积食,造成“虚不受补”
















温补滋阴,这样吃更养生













霜降时节的“补”,关键在于“平补”与“润补”相结合,即温和地补充阳气,同时注重滋阴润燥。


不同体质应有不同调养方式:


01

阳虚体质 


【表现】畏寒、手脚凉、易腹泻。


【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200克,当归10克,生姜3片,炖煮1小时),每周一次;日常可饮用桂圆红枣茶(桂圆5颗、红枣3颗,煮10分钟),暖身补气血。




02

阴虚体质 


【表现】口干、盗汗、手心发热。


【推荐】百合莲子麦冬粥(大米50克,百合、莲子各10克,麦冬5克,煮粥),可作为早餐常食;或用玉竹、沙参各5克炖瘦肉,滋阴而不燥。




03

气虚体质 


【表现】乏力、易感冒、精神不振。


【推荐】黄芪乌鸡汤(乌鸡半只,黄芪15克,山药20克,炖1.5小时),炖好后可将表面浮油撇去再食用,避免油腻伤脾每周一次;平时可用黄芪5克加枸杞5克泡水饮用,补气而不上火。
















温补小贴士


1️⃣ 时间宜选上午或中午:上午阳气升发,进补更易吸收;晚上应避免过于滋补的膳食,以免影响睡眠。


2️⃣ 搭配润燥食材:在进补的同时加入百合、银耳、梨等,防止过于燥热。


3️⃣ 脾胃虚弱先调后补:如平时易腹胀、消化不良,可先食用几天山药粥调理脾胃,再开始温补。


4️⃣ 辨清体质是关键:养生最忌“千人一方”,个人体质复杂各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准确判断自身体质(如阴虚、阳虚、气虚或兼夹体质等),获取针对性的调理方案,方能事半功倍,安全养生。





霜降已至

顺应天时,温和调养

愿这份“五防两忌+温补”指南

助你平稳过渡

养出好气色、好状态

从容迎接冬日暖阳









来源:山西省中医院等综合整理

医学指导:门诊部主任  廖穆熙;中医内科  袁东凯;主管中药师  黄晓杰

编辑:林志丹

审核:曾梦琪

声明:以上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意见,涉及疾病具体事宜,建议就诊咨询。本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广告宣传意图及商业用途,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