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燥气与寒气交织,易侵犯人体,导致秋燥症状如舌燥咽干、皮肤干燥等。
此时,应遵循《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滋养一身阴精,为来年春夏阳气的升发打好基础。饮食调养应以养阴润肺为主,多食甘淡滋润之品,补肺润燥、健脾益胃。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可多食芝麻、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之品;同时可适当摄入茯苓、山药等食材,既能温养脾胃,又能健脾祛湿,调和身体机能。
此外,雪梨、百合、银耳等食物具有养阴润肺的功效,能够缓解秋燥带来的咽干、咳嗽等不适症状;而石榴、山楂、苹果等水果,则可通过其酸甘化阴的特性,达到生津润燥的效果。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寒露到立冬时节是螃蟹最为肥美的时节。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吃螃蟹。但要注意,螃蟹是性寒的食物,脾胃虚寒者慎食。
忌吃生蟹、醉蟹。建议采用清蒸方式,并佐以姜醋汁食用。这样既能有效杀灭蟹体内的细菌与寄生虫,又能保留其原汁原味。
清蒸时建议与大片生姜同蒸,蘸料中也适当加入姜末、辣椒等温中之品,以中和其寒性。
还要注意适量食用,不宜多吃哦!
在日常饮食中,应减少苦寒生冷之物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寒气内生;也要少食辣椒、花椒、葱、蒜、肉桂等大辛大热之物,以免助热伤津,加重秋燥症状。
早餐时,建议食用热食,如热的大米粥、小米粥,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适当服用药膳粥,如甘蔗粥、玉竹粥、生地粥等,以温养脾胃,增强体质。
推荐两道适合寒露时节的食补方,不妨做来试试吧~
温馨提示:慢性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食用。
不了解自己体质的朋友,可到我院门诊部或社康中心,找医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疾病诊断,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和进补方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指寒露后天气逐渐变冷,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因此,寒露过后,为防止寒邪袭人,应当重视防寒保暖。
寒露时节昼热夜凉,早晚气温较低时最好穿上长袖、薄外套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更加要注意适时添衣。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寒气逐渐加强,气温慢慢下降,寒邪易侵犯人体,大家应该避免露脚、露身,尤其注意颈肩、腰部和脚部的保暖。
为防止寒从脚生,特别冬天双脚容易冰冷的人,建议不要穿凉鞋了,改穿保暖球鞋、短靴等。晚上睡觉前建议用温水泡脚,可适量加些生姜、艾叶等性温的药材,有助于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寒露之后,应继续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
其中,早睡有助于滋养阴液,早起则可呼吸新鲜空气,舒畅肺气,从而使人体津液充盈、精力旺盛。
睡觉时要注意肚脐部的保暖,防止寒气侵入,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
因秋燥导致皮肤干燥或出现瘙痒、干裂的话,可以涂擦护肤霜以滋养皮肤,防止干裂。日常起居里,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多饮温水补充水分。
寒露时节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打球、太极拳、八段锦等。
注意运动时间不宜太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受寒邪侵袭。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减少晨练,以防病发。
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可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
若遇到阴雨天气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不可冒雨涉水,以免寒湿侵袭。
秋季日照减少,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产生忧郁情绪,就是所谓的“悲秋”。因此,寒露时节情志调节也十分重要。
此时节,要注意控制情绪,维持良好的心态,多做开心喜好之事,避免伤感。
可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观叶、琴棋书画等,驱散心中的阴霾,将抑郁不舒的情绪宣发出来。也可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增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以放松心情,稳定情绪。
寒露已至,秋意正浓
让我们顺应天时,科学调养
尽情拥抱这个静谧而丰盈的金秋时节吧~
温
馨
提
示
我院门诊部及社康中心实行预约就诊制,请您安排好时间提前预约挂号。
来源:广东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等综合整理
医学指导:门诊部主任 廖穆熙;中医内科 袁东凯
编辑:林志丹
审核:曾梦琪
声明:以上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意见,涉及疾病具体事宜,建议就诊咨询。本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广告宣传意图及商业用途,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