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露,秋深寒渐重,防寒润燥需并行~

姚睿祺医生 发布于2025-10-10 10:35 阅读量1391

本文由深圳市南山区中医院原创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代表着晚秋的到来。


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寒露节气的最大特点就是“燥”,所以在饮食、起居等方面都需注意防寒、润燥、养阴



饮食养生


寒露时节,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燥气与寒气交织,易侵犯人体,导致秋燥症状如舌燥咽干、皮肤干燥等。


此时,应遵循《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滋养一身阴精,为来年春夏阳气的升发打好基础。食调养应以养阴润肺为主,多食甘淡滋润之品,补肺润燥、健脾益胃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此时可多食芝麻、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之品同时可适当摄入茯苓、山药等食材,既能温养脾胃,又能健脾祛湿,调和身体机能


此外,雪梨、百合、银耳等食物具有养阴润肺的功效,能够缓解秋燥带来的咽干、咳嗽等不适症状;而石榴、山楂、苹果等水果,则可通过其酸甘化阴的特性,达到生津润燥的效果。



秋风起,蟹脚痒。每年寒露到立冬时节是螃蟹最为肥美的时节。很多人都会在这个时候吃螃蟹。但要注意,螃蟹是性寒的食物,脾胃虚寒者慎食


忌吃生蟹、醉蟹。建议采用清蒸方式,并佐以姜醋汁食用。这样既能有效杀灭蟹体内的细菌与寄生虫,又能保留其原汁原味。


清蒸时建议与大片生姜同蒸,蘸料中也适当加入姜末、辣椒等温中之品,以中和其寒性。


还要注意适量食用,不宜多吃哦!



在日常饮食中,应减少苦寒生冷之物的摄入,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寒气内生;也要少食辣椒、花椒、葱、蒜、肉桂等大辛大热之物,以免助热伤津,加重秋燥症状。


早餐时,建议食用热食,如热的大米粥、小米粥,或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人体质,适当服用药膳粥,如甘蔗粥、玉竹粥、生地粥等,以温养脾胃,增强体质。


推荐两道适合寒露时节的食补方,不妨做来试试吧~



温馨提示:慢性疾病患者、过敏体质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或专业人士指导下食用。


不了解自己体质的朋友,可到我院门诊部或社康中心,找医生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和疾病诊断,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和进补方案。

起居养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指寒露后天气逐渐变冷,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因此,寒露过后,为防止寒邪袭人,应当重视防寒保暖


寒露时节昼热夜凉,早晚气温较低时最好穿上长袖、薄外套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更加要注意适时添衣。



俗话说“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寒气逐渐加强,气温慢慢下降,寒邪易侵犯人体,大家应该避免露脚、露身,尤其注意颈肩、腰部和脚部的保


为防止寒从脚生,特别冬天双脚容易冰冷的人,建议不要穿凉鞋了,改穿保暖球鞋、短靴等。晚上睡觉前建议用温水泡脚,可适量加些生姜、艾叶等性温的药材,有助于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寒露之后,应继续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以调节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


其中,早睡有助于滋养阴液,早起则可呼吸新鲜空气,舒畅肺气,从而使人体津液充盈、精力旺盛。


睡觉时要注意肚脐部的保暖,防止寒气侵入,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



因秋燥导致皮肤干燥或出现瘙痒、干裂的话,可以涂擦护肤霜以滋养皮肤,防止干裂。日常起居里,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多饮温水补充水分



运动养生


寒露时节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登山、慢跑、散步、打球、太极拳、八段锦等。


注意运动时间不宜太早,这是因为晨起气温太低,身体素质较弱者容易受寒邪侵袭。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减少晨练,以防病发。



同时,不论何种运动,都不宜过量,在全身微热,尚未出汗或微微出汗时,即可停止,应避免大汗淋漓,以保持阴液内敛,不使阳气外耗,否则会伤阴损阳。


若遇到阴雨天气时,可选择在室内运动,不可冒雨涉水,以免寒湿侵袭。


情志调理


秋季日照减少,容易让人触景生情,产生忧郁情绪,就是所谓的“悲秋”。因此,寒露时节情志调节也十分重要。


此时节,要注意控制情绪,维持良好的心态,多做开心喜好之事,避免伤感。



可多到户外走走,多晒太阳,通过登高望远、赏菊观叶、琴棋书画等,驱散心中的阴霾,将抑郁不舒的情绪宣发出来也可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增加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以放松心情,稳定情绪。



寒露已至,秋意正浓

让我们顺应天时,科学调养
尽情拥抱这个静谧而丰盈的金秋时节吧~






我院门诊部及社康中心实行预约就诊制,请您安排好时间提前预约挂号。


来源:广东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等综合整理

医学指导:门诊部主任  廖穆熙;中医内科  袁东凯

编辑:林志丹

审核:曾梦琪

声明:以上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诊疗意见,涉及疾病具体事宜,建议就诊咨询。本公众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广告宣传意图及商业用途,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