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在不同区域的痤疮代表了什么?

陈勇健医生 发布于2024-08-31 23:40 阅读量192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pE9Wo3phCrS6sR0DbxJXuQ

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有关,痤疮的局部病变,也是五脏内部失调的表现。早在《素问·刺热》中就有记载:“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01

面部分区

根据《素问·刺热》分候法:“以额候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颏部候肾”。我们认为痤疮的生长部位与五脏分布相关,可以将病变部位以两瞳孔连线、鼻下缘为横线,将面部分为上、中、下3区;再沿两瞳孔纵向将中部分为2区,共将面部分为上、中、下、左、右5区。


02

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有研究表明,痤疮面部分布与五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面部分布以左右为主者辨证病位多在肝,其次在肺;面部分布以下部为主者辨证病位多在肾;面部分布以中部为主者辨证病位多在脾;面部分布以上部为主者辨证病位多在心。


03

辨证施治

根据面部分区辨证,皮疹在上,辨为心火炽盛型者,可选用导赤散加减;皮疹在中,辨为湿热蕴脾型者,可选用泻黄散加减;皮疹在下,辨为肾虚火旺型者,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皮疹在左,辨为肝郁化火型者,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皮疹在右,辨为肺经风热型者,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


导赤散、泻黄散始出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组方为:生地黄、木通、竹叶、甘草,其功效为清心养阴,利水通淋,是治疗心经有热的代表方。

泻黄散组方为: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方中石膏、山栀仁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知柏地黄汤出于《医宗金鉴》,组方为: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其功效为滋阴清热,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丹栀逍遥散,组方为:白术、柴胡、当归、茯苓、甘草、牡丹皮、山栀、芍药,其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兼清郁热,主治肝郁化火,潮热颧红,月经不调,少腹胀痛,经行乳胀,崩漏,带下等。

枇杷清肺饮是古代治疗座疮的名方,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组方原为:人参、枇把叶、甘草、黄连、桑白皮、黄柏,主治肺风酒刺。


04

从经络的角度如何治疗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表现在外的疾病,与脏腑及经络均有密切关系。背俞穴均位于膀胱经,膀胱经乃多血多气之经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联系,其循行最长、联系脏腑最多。我们可以根据面部五脏分区理论选用相对应的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

左颊皮损严重选肝俞,额部皮损严重选心俞,鼻部皮损严重选脾俞,右颊皮损严重选肺俞,下颌皮损严重选肾俞。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单一或联合取穴法,若仅1个部位痤疮明显,则仅取1穴(双),若5个部位均有明显痤疮则5 穴( 双) 联合使用。有研究表明,该方法治疗痤疮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过呢,小编在这里提醒大家,不管是选择中药治疗还是刺络拔罐,都应当选择正规医院,听从医嘱哦。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