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玫瑰痤疮六大常见误区

陈勇健医生 发布于2024-08-29 18:19 阅读量115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TRwI60n-go8DdhclOIY5UA


    近年来,随着微信等新媒体的推广,玫瑰痤疮成为医患关注的热点,由于网络本身的鱼龙混杂性,加上许多所谓网络大咖的过度宣传和不当治疗,玫瑰痤疮认知误区屡见不鲜。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常见误区。

图1. 玫瑰痤疮有四大常见亚型(来源:https://www.nursingcenter.com/)

玫瑰痤疮认知误区之一:忽略了病因或诱因的探索

    很多医师或美容从业者,见到面部红斑丘疹损害很容易诊断为玫瑰痤疮,不了解患者的护肤习惯,外用药物史,日光接触史,季节变化情况及月经周期情况等,进而迫不及待用了一大堆药物来控制病情,加重患者的皮肤负担,导致皮疹迁延不愈。


玫瑰痤疮认知误区之二:混淆过敏与敏感的概念

    “过敏”是免疫反应,有免疫学基础,主要分为四型,例如荨麻疹和血管性水属于I型过敏反应(速发型);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属于II型过敏反应(细胞毒型);血管炎、肾炎等往往属于III型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而接触性皮炎、湿疹等属于IV型过敏反应(细胞介导型/迟发型)。过敏反应可以引起皮肤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不一定是过敏所致。“敏感”指的是患者皮肤对外在因素耐受性降低,神经及血管反应性增高的皮肤状态,伴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皮肤的炎症反应,出现灼热、瘙痒、刺痛等主观症状。过敏和敏感是不一样的,敏感性皮肤并不是免疫学的过敏反应。

玫瑰痤疮认知误区之三:玫瑰痤疮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混淆

    有些美容从业者呢容易混淆痤疮、脂溢性皮炎和玫瑰痤疮,认为是一回事儿,实际上三者之间差别很大,临床上痤疮表现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等不同表现;脂溢性皮炎是面部特别是眉间鼻唇沟红斑、脱屑为主要表现;而玫瑰痤疮早期的主要主要表现为面颊部及鼻部的潮红,随着时间延长出现红血丝,小丘疹等皮损表现和好发部位都有所差异,发病机制也各不同,受过训练的皮肤科医师可以比较容易鉴别,进而分型论治。

玫瑰痤疮认知误区之五:过于强调护肤品,忽略了其他常规抗炎治疗

    近年来,随着医学护肤品概念被广泛接受,炎症性皮肤病使用医学护肤品修复屏障越来越普及,市面上有上百家所谓的医学护肤品品牌,大量的过度宣传, 迷惑了很多求美者和医美从业者,有些甚至宣传单纯的医学护肤就能解决所有的面部问题,要知道玫瑰痤疮的治疗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避免不良刺激;修复皮肤屏障,控制炎症反应和缓解皮肤症状;如果不能避免不良刺激,不能控制炎症反应,单纯的皮肤屏障修复并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玫瑰痤疮认知误区之五:到底能不能光电干预

    很多网红医师喜欢新型光电治疗玫瑰痤疮,目前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里提到了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长脉宽1064nm Nd:YAG激光、红蓝光等,都有效治疗的报告,但也有很多传统皮肤科医师极力反对光电干预治疗玫瑰痤疮,究其因,玫瑰痤疮病理上伴有真皮中深部的血管或淋巴管异常,认为一般的激光干预无法有效封闭血管,事实上,有效的光电干预例如脉冲染料激光或长脉宽1064nm激光可以抑制或封闭血管,控制局部炎症反应,控制症状,进而有效的治疗玫瑰痤疮,只不过需要更多开放实验研究证实。

玫瑰痤疮认知误区之六:只有伴有鼻部发红肥大的才是酒渣鼻(玫瑰痤疮)

    经常有人辩称酒渣鼻顾名思义是鼻部出现增殖性皮损,否则不能叫做酒渣鼻,事实上,回顾酒渣鼻患者的病史,往往是鼻部或面颊部红斑、丘疹多年之后才出现鼻部的增殖性皮损,有学者通过数千例玫瑰痤疮临床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真正出现“酒渣鼻样改变”的玫瑰痤疮只占5%左右,大部分玫瑰痤疮患者的皮损主要发生在双颊部或口周,或只出现鼻部红斑、丘疹,并没有鼻部肥大、增生的表现。很多医生或美容从业者将这种常见病、多发病误诊为脂溢性皮炎、痤疮等,甚至模糊诊断为“面部皮炎”或“过敏性皮炎”,而误诊误治现象又导致了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后又导致“激素依赖性皮炎”的产生。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