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桂冰心理诊室案例故事是根据临床常见问题整理而成,不代表真实个案,整理分享希望能帮到更多人。
小玉上大学一年级,因为感到孤独,没有朋友,不想上学了,父母非常着急,不知道一个一直老实、听话、努力学习的孩子怎么会不上学了?再三询问理由都是:“我害怕见同学、害怕被他们欺负、害怕去陌生的地方!”父母不能接受这样的理由,坚信孩子一定是病了,恰巧孩子每天睡不好觉、有时会头痛,家长就带着孩子看遍了大连的神经科专家,头部CT脑电都做了,均未见异常,由神经科转至心理门诊。
当妈妈牵着小玉的手走进心理门诊的时候,她的头深深的埋在胸前,请她坐下后,为了减轻她的紧张情绪,我先和她的妈妈做了一个简短的对话,当她慢慢抬起头偷偷观察我们的时候,我把目光转了过来,开始了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许是她把心灵之门尘封的太久,表达感受时变得很困难。
她反复告诉我她和同学比起来很笨、很傻,性格不开朗、不会办事、不会学习、工作也没人会要,所以,不愿意长大,想永远上小学,那是她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小玉的父亲是一个普通工人,早早下岗,找了一个夜班的工作,既有事做又贴补生活,妈妈做小本生意,收入还不错,是家里的支柱。小玉从小就胆小、听话,爸爸、妈妈忙着工作,把她一个人关在家里学习,无论小朋友怎么叫,她都不敢出去,实在没有作业写了,就进入自己想象的童话世界。
由于她的成绩一直是班级的第一名,同学、老师都对她特别好,出去玩都主动带着她,还以她为中心,虽然他个子比较高,但是,和同学在一起时,她总像一个被所有人关爱的孩子,上初中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重点班级,她虽然还是很努力的学习,可是成绩却总是处在中游,她感觉自己很笨,因为其他同学整天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玩的很开心,学习还那么好,自己整天学习,没有任何同学喜欢找她玩,她的成绩还那么差,她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每次考试她都很悲伤的说:“完了!没考好!”等成绩出来时还不错。她对自身的感觉总是比实际的情况差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她是缺乏自信,并没有认为是个问题需要交流和解决。给大家的感觉就是,她是一个不爱玩,不爱和同学交流,刻苦用功的好学生。
高考的时候,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也考上了一个比较好的重点大学,由于学校安排上的特殊原因,她和外系的同学住在了一起,专业课不同、上课时间、地点不同、下课时间不同,而和本班的同学虽然一起上课,却不在一个地方住,她只好一个人独自上课、吃饭,看到别人都是成双结队,自己感到非常孤单,圣诞节同学们搞联欢,看到别人会唱、会跳、能说会到,她感觉自己是那么弱小,被人轻视,被人远离,再想起母亲经常的训导:“性格要开朗!像你这么闷痴的性格到社会要吃亏的!”她感到对未来的害怕,她想逃离。
她向母亲请求给她请假走读,理由是在学校睡不好觉,没法听课,母亲把这当成是性格的问题答应了她,从此,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上课卡点到,下课没踪影的走读生。
寒假结束,新的学期开始了,她再也没有勇气去上学了﹍﹍。
心理分析:
1、 小玉表现的是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但是问题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2、 社会化的技巧和经验是靠平时积累得到的,而小玉小学的时候家长的严格管教,老师和同学的呵护,让她没有得到主动交往的学习过程。
3、 上初中后,也进入了青春期,正是自我认识和自信心形成的重要阶段,他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建立对自己的认识,她却出现了适应不良的问题,和同学的远离让她感觉自己是一个很笨、很傻不受欢迎的人。但是由于她的学习没有受到严重影响,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似乎学习的好坏成了有无问题的评价标准。
4、 上大学后,本来已经有人际障碍的她又和同班同学远离,母亲答应她的请求来走读更如雪上加霜,加重了她的问题,只有到了不能上学的程度,才引起父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