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正在被强迫症妨碍生活却不自知?
可能你还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因为如果症状不算特别严重的话,顶多只会影响一下你的生活质量,不至于让你的生活停摆。
以很多人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敏感程度,只要还能正常上学上班是不会特地去医院精神科或者心理咨询室解决一下这种无伤大雅的“小毛病”的。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你是否会在坐车时经常幻想万一突然有一辆车失控了撞过来了自己该怎么办?
是否会在睡前反复复盘自己在白天的工作中哪里做得不够好以至于失眠?
是否会反复查看过去的生活中的一些美好或痛苦片段?
除了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度低以外,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是处于一个“亚临床”的状态里,他们症状的严重程度还没有达到精神障碍诊断手册里对于强迫症的诊断标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没有受到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行为)的影响。
在介绍强迫症前,我们先来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强迫症」,另一个是「强迫型人格障碍」,虽然这二者名字里都带有「强迫」,但在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上仍有出入。
不过也有大量研究认为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联系,数据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强迫症患者存在强迫型人格障碍。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制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5),强迫症被定义为:患者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耗时严重(比如每天因此消耗一个小时以上),并由此诱发强烈的痛苦感受或对日常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
其中,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对患者来说不具有现实意义,想要摆脱但深感无能为力。主要分为:
1. 强迫思维:是指一些字句、话语、观念反复进入患者的意识领域,没有现实意义但干扰了正常的思维过程,无法摆脱,包括:
(1)强迫怀疑
(2)强迫性穷思竭虑
(3)强迫联想
(4)强迫回忆
2. 强迫表象:在脑海里反复呈现逼真、形象的内容,通常是令患者难堪或厌恶的(如生殖器或性行为的形象);
3. 强迫恐惧:强迫症的症状也可以表现在情绪方面。强迫恐惧并非是对特殊环境和物体感到害怕,而是对自己的情绪恐惧,害怕自己失去控制、会发疯、会做出什么违反社会规范,甚至是伤天害理的事;
4. 强迫意向:又称为强迫冲动, 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强烈地想要做违反自己意愿的行为,但不会有真正的行动,患者明知道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别人也不会这样做,但内心的冲动无法摆脱,这类冲动常常是伤害性的,或者是非常不合时宜的。
强迫型人格障碍以情绪限制、坚守秩序、执拗、犹豫不决、追求完美为特征,对自己过于严格,做事谨小慎微,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做到尽善尽美。
在症状不是过于严重的情况下,这类人格往往可以在工作中取得比较大的成就,但有时却会因为过于在意细节、因循守旧,反而影响到了工作效率。
该类型障碍患者在生活中会有严苛的尺度衡量周围事物和他人,使自己和周围其他人陷入紧张、焦虑的氛围。
具体表现有:
完美主义;固执、顽固;人际关系冷漠;疑虑重重;严格遵守道德规范;金钱观念强,可能伴有囤积癖。
看完这些后不要再动不动就给自己诊断为是“强迫症”啦,你可能只是有点「强迫型人格」哦,人格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不影响日常生活,我们无须对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行为表现过于担心。
可如果真的是强迫症,我们该如何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障碍,会让患者本人以及亲近的人疲惫不堪,患者并不是故意在自找麻烦,但确实会让自己和他人倍感压力,在没有得到正确、专业帮助的情况下很难自行摆脱症状。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大意是实验者给被试的任务是“不要去想一头白熊”,在之后的五分钟内被试每想到一次就得按一次铃铛,结果显示即使努力克制自己的想法,每个人五分钟内平均按了6次铃。
所以越是不想有的念头,反而越会占据你的头脑,越是压抑的事情,越会以更猛烈的方式重新出现。
在针对强迫症的治疗中,发源于日本的森田疗法曾经是最为出名的,该疗法遵循着“顺应自然、为所当为”的基本治疗原则,要求人们把所焦虑和恐惧的事物当作一种人的自然的情感来对待,不要极力地试图去将其排除出脑海外,否则就会像上述的白熊实验一样“求而不得”从而导致思想产生矛盾。
在20世纪6、70年代之前,强迫症被认为是无法通过心理治疗得到改善的,谈话治疗的形式没有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森田疗法也只能针对强迫观念产生疗效,在治疗强迫行为方面效果不明显。
在经过了五十年的研究后,认知行为疗法取代了森田疗法成为了疗效最佳的治疗方法,它是目前所有心理治疗中经历过最严格检验的治疗方法。
从认知行为疗法衍生出的新一代疗法叫做接纳与承诺疗法(简称ACT疗法),认为对强迫和焦虑的抗拒和反抗往往是无用的,重要的是改变自己与这些情绪和糟糕的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试着不要让这些负面的情绪干扰到自己的正常生活。
其中主要应用了五种治疗技术:
(1)情境暴露:练习应对诱发强迫性恐惧的情境和事物,目标是学习感受这些情境和恐惧本身其实是安全的,都是可以容忍的;
可以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直面过自己害怕的事物,最后发现它并没有那么可怕?
你还能想起那个在直面恐惧前的自己有多么害怕吗?
再试着回想一下自己与恐惧面对面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最后再想一下当你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时,你是否获得了一些掌控感或成就感?
(2)想象暴露:练习应对强迫思维、表象、焦虑和不确定性,目标是学习与强迫症有关的个人体验其实是安全的,都是可以容忍的;
(3)反应阻断:练习不再采用仪式化行为,目标是认识到并不需要采用降低焦虑的策略来让自己感受到安全或应对恐惧和不确定性;
(4)认知治疗:纠正对强迫思维的误读,目标是增加自己体验强迫观念的开放性和主动性;
(5)ACT技术:学习正确看待强迫症和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减少经验性回避行为和对强迫观念、焦虑以及不确定性的对抗。
如果您此刻正深受强迫思维/强迫行为/强迫型人格的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尤其是认知行为流派的咨询师可以多多关注和留意一下。
-END-
争渡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摆脱内心的白熊:10步战胜强迫症》——乔纳森·S.阿布拉莫维茨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