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的关键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隐匿的“视力刺客”

康丹医生 发布于2025-07-02 16:30 阅读量2549

本文由康丹原创

今天一个两年前在我们这儿做过右眼白内障手术的患者联系了我,说是左眼睛出血了,要来看看。


初诊可见患者情况并不需要我们特别担心,仅仅是左眼结膜下出血(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患者有21年的糖尿病病史,既往也未做过规律的眼底检查。在详细解释之后,患者完善了双眼的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

果然在之前做过手术的右眼(此时视力很好,保持在1.0)发现了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三角形箭头所指即为散在可见的线状及小片状出血。


此时患者也有些紧张了,问为什么眼底会出血?右眼的出血和两年前的白内障手术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叮!这就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科普时间!

右眼现在的眼底问题和两年前的手术肯定没有关系,但疾病科普很重要。也是借此不断地提醒自己:洋洋洒洒十来分钟的手术很爽,但是对合并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术后患者进行知识科普及定期眼底筛查,才是真正守护视力的“生命线”。事实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已成为全球劳动人群致盲的首要原因。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沉默的视力杀手

1. 病变本质与危害

高血糖长期侵蚀视网膜微血管,导致血管渗漏、闭塞、缺血,进而引发视网膜水肿、出血、新生血管增生,最终可能发展为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甚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隐匿性强:早期无症状,当患者察觉视力下降时,病变已进展至中晚期。

不可逆性:晚期视网膜纤维化、缺血性损伤导致的视力丧失难以逆转。

2. 临床分类:从渗出到失明

按国际标准,DR分为两大阶段:


注:黄斑水肿可发生于任一阶段,是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原因。

二、术后筛查时间窗:抓住黄金期


✨ 特别提醒:若术后出现视物扭曲、眼前黑影、闪光感,需24小时内急诊排查视网膜脱离或出血!

️ 三、治疗策略:分层阻击,守住光明

1. 基础防控:控糖、控压、控脂

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避免剧烈波动。

血压:≤130/80 mmHg,高血压加速视网膜缺血。

血脂:低密度脂蛋白(LDL)≤2.6 mmol/L,减少血管渗漏。

2. 针对性治疗:按病变阶段出击

黄斑水肿: 一线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抑制血管渗漏。

非增殖期(NPDR): 密切观察,每3–6个月复查OCT及眼底照相。

增殖期(PDR): 激光光凝:全视网膜光凝(PRP)封闭缺血区,阻止新生血管增生;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玻璃体积血、复位脱离的视网膜(晚期挽救视力)。

医生的忠告:症状≠病情,即便视力良好,也可能存在广泛视网膜缺血——定期检查是唯一可靠依据。

糖尿病偷走视力如“温水煮青蛙”,而白内障手术是一把利剑——既可带来光明,也能揭开隐患。唯有严控代谢、严守复查,方能将“隐匿的刺客”扼杀于萌芽!

(本文仅为科普,具体临床问题请线下就医)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共识》;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南。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