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女士今年40多岁,近10年常觉头晕头痛、心慌乏力,胃部不适,左侧肢体麻痛。曾多次到多家医院各科室反复诊查,结果正常。医生俱告之其身体无大碍,无需担心,但但患者仍感疑虑,期间服用大量对症治疗药物,未见效果,最后该病人因左侧肢体发麻至我院正骨专家李义凯教授门诊就诊,经体格、辅助检查后,李教授认为其患有“躯体症状性障碍”疾病。
what's躯体症状性障碍
躯体症状性障碍(Somatic Symptom Disorders)又称Briquet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且杂乱无序,根据研究,以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将躯体形式障碍分为六类。常见症状有头痛、心慌、胃痛、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伴发有焦虑等症状,常见并发症有抑郁、性格改变等。
躯体症状性障碍是病人持久担心或坚信自己得了某种躯体疾病,并因此产生焦虑,这类患者会反复强调自身身体出现各种不舒服,反复就医,做检查,并对无异常的检查结果和医生告知其身体没有问题,表示怀疑。即使病人真实存在某些身体疾病,但这类疾病并没达到其所描述的身体症状及程度,并且病人的这种主观不适、焦虑感,会影响到其日常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等。
躯体症状性障碍的表现形式?
1.躯体化障碍:常在成年早期发病,女性多见。临床表现多样、反复、变化。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部位,最常见的是胃肠道感觉(疼痛、打嗝、反酸、恶心等),异常的皮肤感觉(痒、灼热感、刺痛、麻木感、酸痛)等;对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疾病解释的忠告和保证不接受;对家庭和社会功能影响较大;病程至少2年。
2.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类似躯体化障碍,但不够典型,对社会功能的影响较小,且病程不足2年。疑病障碍:长期坚信自己患有至少一种潜在的疾病,尽管反复的检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患者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无躯体疾病的忠告和保证,并频繁更换医生;害怕药物治疗。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有明确的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心慌、出汗、颤抖、脸红等);部位不定的疼痛、灼热感、沉重感、肿胀感;患者把这些症状归为某一器官或系统患了严重的疾病,并为此感到痛苦;但这些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的证据;对医生的反复、合理的解释无济于事。心脏神经症、胃神经症、心因性呃逆、肠激惹综合征、心因性尿频等也属于此类疾病。
4.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患者以疼痛反复就医,是一种不能用躯体疾病解释的、持续的、严重的疼痛,女性多见。疼痛的发生与心理冲突或生活事件相关;医学检查未发现疼痛部位有相应的器质性改变;病程持续至少6个月。
躯体症状性障碍的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患者敏感、多疑、固执、自我中心、自怜,过分关注自身感觉。并由于我国客观社会文化所影响,人们常常隐藏自身情绪,而以一些更易被接受的躯体不适的行为进行表达,并以此寻求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因病而逃避社会责任。2.生物学因素:有家族聚集性特点,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影响。
2.生物学因素:该病有家族聚集性特点,可受到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
3.诱发因素:童年时受到巨大创伤、虐待等经历的人群,更易发生该病。
躯体症状性障碍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解释。对医学检查结果合理的解释,适当地做出承诺和必要的保证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心理治疗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2.药物治疗:抗抑郁或抗焦虑治疗。
3.物理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若以上治疗均无效,立即考虑就诊精神科或心理科,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患者病情的加重,导致丧失正常的社会参与能力,丧失劳动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躯体症状性障碍的预防和日常生活管理
1.增加与外界交流、正确方式排解自我情绪,减缓压力。
2.做适量运动,辅助疏导不良情绪。
3.均衡饮食,少食辛辣油腻刺激类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及优质蛋白、脂肪。
4.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兴趣爱好,不熬夜、不吸烟、不饮酒。
医师:曾凡宇主治中医师
擅长:擅长运用郭氏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骨折、脱位,运用董氏奇穴、针刀、推拿中药方剂治疗骨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征、颈肩综合征、骨质疏松、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治疗。
社会主要任职: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其他介绍:本科硕士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具有三年临床工作规培经验,四年临床工作经验,先后师从姜益常教授、李义凯教授教授等国内骨科名家,在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临床治疗上博采众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任职于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擅长运用平乐郭氏正骨手法治疗常见四肢骨折及脱位,运用董氏奇穴、针刀、推拿治疗骨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征、颈椎病、膝骨关节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