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我的呼吸专科门诊,遇到一个家长,拿着肺功能检查结果来找我,说他家孩子哮喘诊断六七年了,过完年孩子没有坚持吸药治疗,自己也担心激素药物影响孩子发育,所以就自己停药了。但我看了他的肺功能结果,比一年前的结果变差了。其实我知道他们的顾虑,在孩子用药过程中出现懈怠时,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很重要,但家长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心是实实在在的。每家都有孩子,孩子都是掌中宝,不希望TA有任何闪失。
今天禹医生就跟大家聊聊吸入激素这件事。
据《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介绍,吸入型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是治疗气道急、慢性炎症的常用药物。ICS不同剂型的药物,如压力定量气雾剂、干粉剂和雾化吸入混悬液,在临床应用中均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其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以其可靠疗效、良好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在我国儿科临床获得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年幼儿童,包括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家庭;不仅用于支气管哮喘的长期控制和急性发作,也用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吸入疗法是目前哮喘治疗中首选的给药方法。采用吸入疗法时,药物以气溶胶的形式输出,随呼吸 气流进入体内。由于气溶胶具有很大的接触面,有利于药物与气道表面黏膜上皮细胞接触而发挥药效。其中,直径1~5μm 的药雾微粒最为适宜(这条标准可作为购买家用雾化机的参考标准之一),>5μm的微粒,则绝大多数被截留在口咽部,最终经吞咽进入体内 ;而<0.5μm的微粒虽能达到下呼吸道,但在潮气呼吸时,90%药雾微粒又可随呼气而排出体外。吸入药雾微粒的形态也影响药物在气道内的分布。
雾化吸入ICS 主要用于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既可作为医院内缓解急性期发作的合并治疗手段,也适用于家庭的长期控制治疗。
目前国内有三种用于儿童雾化吸入的 ICS 混悬液,包括布地奈德、二丙酸倍氯米松 和丙酸氮替卡松。布地奈德是世界卫生组织(WHO) 儿童基药目录(适用于12 岁以下儿童)中唯一推荐的抗哮喘 ICS ;是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定为妊娠安全分级为 B 类的糖皮质激素 (包括鼻用和吸入制剂),也是目前批准的唯一可用于 ≤ 4 岁儿童的雾化 ICS。丙酸氮替卡松目前仅适用于 4 ~ 16 岁儿童轻度至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其安全性
1. 雾化吸入 ICS 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2.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PK/PD、吸入装置及患儿的依从性等因素有关。
3. 个别患儿使用不当可出现口腔真菌感染,通过吸药后漱口或暂时停药(1~2 天) 和局部抗真菌治疗即可缓解。其他还有声音嘶哑等,但停药后可自行消失。
4. 吸药后清水漱口也可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5. ICS的剂量因病情需要可以增加(尤其是急性期的治疗),但即使增加数倍,相对于全身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量而言也是小而安全的,在病情缓解后,推荐以中、小剂量维持治疗。
6. 长期雾化吸入 ICS 时,应及时调整药物至最小有效维持剂量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减少全身不良反应。2017 GINA 指出,长期低剂量 ICS 对儿童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无显著影响。
7. 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ICS 长期维持治疗所致全身不良反应(生长迟缓、肾上腺抑制、白内障、骨密度下降和骨折) 的风险未见升高,即使采用ICS 治疗7~ 11 年后,哮喘儿童仍可达到正常的成人身高。
注意事项
1. 雾化吸入过程中要防止药物进入眼睛,使用面罩吸药时,在吸药前不能涂抹油性面膏,吸药后立即清洗脸部,以减少经皮肤吸收的药量。
2. 此外,在采用射流雾化时,应尽可能使用口器吸入(年幼者应使用面罩吸入器),如使用面罩则以密闭式面罩优于开放式面罩,远离面部的开放式面罩会减少吸入肺内的药雾微粒量。
3. 呼吸节律对吸入药雾微粒量亦有影响,儿童哭吵时吸气短促,药雾微粒主要以惯性运动方式留存在口咽部,而且烦躁不安也使面罩不易固定,因此最好在安静状态下吸入。
最后咱们来划重点:
1. 雾化吸入 ICS 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2. 个别患儿使用不当可出现口腔真菌感染,通过吸药后漱口或暂时停药(1~2 d) 和局部抗真菌治疗即可缓解。
3. 吸药后清水漱口也可减少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
4. 长期低剂量 ICS 对儿童生长发育和骨骼代谢无显著影响。
5. 即使采用ICS 治疗7~ 11 年后,哮喘儿童仍可达到正常的成人身高。
引自《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8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