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走了炎热潮湿,吹来了干燥舒爽,与此同时,燥邪应时而生了。肺特别喜欢滋润的环境,不喜欢干燥的环境,环境不如意了,皮肤、口鼻等就会发出干燥的警报。皮肤干、嘴唇干、鼻子干、咽喉干……总之就是各种干燥!好端端的怎么就燥了呢?如何才能润燥?
不要认为只有大热天才会燥。
按照五行、五脏与自然界的对应关系,燥与肺、秋季相应,而秋季介于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之间,所以燥邪会根据时段的不同,结合温热或寒凉的邪气,从而产生“温燥”和“凉燥”的区别。
初秋,暑气未散,温热犹在,燥邪与温热之气相合,则表现为“温燥”;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喜欢喝水、皮肤粗糙没有光泽等阴津耗损不足之象,甚至可以伤及血络,出现咳血等。
另外,虽然说肺喜润而恶燥,可也不代表别的脏腑就会喜欢“燥”!燥邪侵袭人体,根据它在不同部位产生的影响可分为上燥、中燥、下燥。不同部位的燥有不同的表现,因此要用不同的调理办法来解决问题。
上燥:上焦有心和肺,肺通于天气,肺通过口鼻可与天气相通。如果肺受了燥邪的影响会出现一些干燥的表现。鼻咽干燥疼痛是上燥的表现,可以用雪梨、百合、银耳等物品来润燥,也可以用后面推荐的五汁饮。
中燥:中焦对应胃,燥邪影响到胃,胃里面的水分减少,胃的功能会变得不正常。表现为胃里面嘈杂,口舌干燥,大便干燥得像羊屎一样。这时最重要的是胃里面需要“增液”,即增加身体的津液,但单靠多喝水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喝太多水会增加胃的负担。可以用干麦冬 10g,干石斛 10g,洗净后水煎 30 分钟代茶饮用。
这两味药一定要煎煮,养生壶、煮茶器也可以,不然有效成分不容易溶出,养胃阴的茶也就白喝了。如果是鲜石斛,则用量加倍。《神农本草经》称石斛可以“厚肠胃”,非常形象,胃中津液不足就好像干瘪了一样,可以用石斛润之、养之。同样,这种情况也可以用后面推荐的五汁饮。
下燥:指的是肝肾的燥,肝肾的干燥主要与精血少了有关系。表现为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肝肾干燥会出现耳朵不舒服、眼睛干燥、头发干燥的症状。肝主血,其华在爪,所以这个时候指甲也容易劈裂。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使用枸杞子、桑椹、甲鱼、山茱萸肉等,比如甲鱼茱萸汤,甲鱼能够滋阴、生津、补肝肾,还可以养血,是大补之品;山茱萸肉是山茱萸去核后的果实,有收涩固脱的作用。
清代吴鞠通先生在《温病条辨》中创有一名方“五汁饮”,由梨、鲜藕、鲜芦根、鲜麦冬、马蹄五种材料组成,功能润燥生津,适用于温病热邪耗损肺胃阴津,表现为口中燥渴,咳吐白沫,质黏不爽,咽干,唇燥,舌红苔少,脉虚细数,现代临床用于治疗高热后水电解质紊乱,又可用于糖尿病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组成:梨 200g,莲藕 100g,马蹄 100g,鲜芦根 20g,鲜麦冬 20g。
做法:鲜芦根洗净,梨去皮、核,马蹄去皮,鲜藕去节,鲜麦冬切碎或剪碎,待用。以洁净的纱布或榨汁机绞挤取汁,冷饮或温饮,每日数次,总量 100mL,儿童用量减半。可以用蜂蜜或者黄冰糖调味。
这里面有五个注意事项:
一是要榨取原汁,而不是煎煮;
二是如果没有鲜品,比如芦根和麦冬比较难找,可以用干品替代,干品量减半,就是麦冬和芦根各 10g,大火烧开后小火煎煮 10 分钟就行了,晾温之后与其他三种原汁兑到一起喝;
三是每日数次的意思就是不要一口闷了,少量喝,频频喝,慢慢润着品,毕竟是寒凉甘润的药物,不能天天当成饮料喝;
四是要现喝现配,每天都新鲜制作,注意别变质,不建议做很多长期保存;
五是怕寒凉的温着喝,这样就不容易寒凉伤胃。
对于年老久病体弱者或脾胃虚寒者,可以稍微加点温肺止咳的生姜一起榨汁,然后煎煮温服。注意不要久煎,以免药效丧失,加热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