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高后,学生核对答案会彻夜难眠呢?

刘丽涛医生 发布于2025-04-16 15:37 阅读量124

本文转载自小红书





每年中高考后,总有一群孩子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他们对完答案后,脑中反复计算分数、预判结果,甚至因一道错题陷入深深自责。表面看,失眠是源于对成绩的担忧,但心理学视角下,这背后往往藏着更深层的情绪困境。

1. 「完美期待」的枷锁:当分数=自我价值

许多孩子的焦虑并非来自考试本身,而是源于对“失败”的灾难化想象。

心理学中的「认知扭曲」会让他们将一次考试结果等同于人生定论:“如果考砸,未来就完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与长期的家庭教育有关——当父母无意中传递“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的信号,孩子会内化这种价值观,将成绩视为自我认同的唯一标准。

2. 隐形的情感债务:害怕让父母失望的「乖小孩」

失眠深夜的煎熬里,常伴随着这样的内心独白:“爸妈为我付出这么多,考不好怎么面对他们?”这类孩子往往属于「高共情型人格」,他们敏锐感知着家人的期待,甚至把满足父母当作自己的责任。

家庭治疗理论指出,这类亲子关系容易形成「情感捆绑」——孩子用成绩换取父母的情绪价值,却失去了对自我需求的关注。

哆来咪心理贴士:

- 尝试用「现实检验」打破焦虑循环:写下最坏结果,并问自己“它发生的概率有多大?我真的无法应对吗?”  

- 与父母进行「非成绩对话」:聊聊考后想做的第一件小事,重建情感联结的多样性。  

- 允许自己「暂时糟糕」:焦虑时对着镜子说:“我知道你很害怕,但我会陪着你度过。”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