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不止 “面子” 问题的皮肤困扰

张江林医生 发布于2025-06-26 21:55 阅读量424

本文由张江林教授团队原创

走在街头,你是否曾注意到有人面部长期泛红,伴有丘疹、脓疱,看似 “红脸” 却并非害羞所致?这种容易被误解的皮肤状况,很可能是玫瑰痤疮在作祟。作为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玫瑰痤疮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带来心理负担。它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一同揭开玫瑰痤疮的神秘面纱。

玫瑰痤疮的症状:多样表现,精准识别

玫瑰痤疮的症状表现多样,且常呈阶段性发展。初期,患者面部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潮红,尤其在遇热、情绪激动、饮酒或食用辛辣食物后,两颊、鼻翼等部位迅速泛红,这种潮红通常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消退。随着病情进展,潮红逐渐转为持久性红斑,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明显,肉眼可见纵横交错的丝状或树枝状红血丝。

发展到中期,除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外,面部会出现丘疹、脓疱,形似痤疮,但无粉刺形成。这些丘疹、脓疱反复发作,严重影响面部美观。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眼部症状,如眼周皮肤潮红、干燥,眼睛有灼热感、刺痛感、瘙痒感,甚至出现眼睑炎、结膜炎,导致视力下降,这种眼部受累的玫瑰痤疮被称为眼型玫瑰痤疮。

到了后期,少数患者鼻部皮脂腺增生肥大,结缔组织增生,致使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结节或瘤状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即鼻赘期玫瑰痤疮,严重影响面部容貌。


图片


玫瑰痤疮的病因:多因素交织,复杂难解

玫瑰痤疮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医学界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表明,有玫瑰痤疮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某些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影响皮肤的免疫反应和血管调节功能,从而增加发病几率。

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也是关键因素。患者面部皮肤的神经末梢敏感性增高,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释放神经肽,如 P 物质等。这些神经肽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同时还能促进炎症细胞的聚集和活化,加重皮肤炎症。此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使得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进一步加重皮肤水肿和红斑。

微生物感染同样不可忽视。毛囊蠕形螨在玫瑰痤疮患者皮肤中的检出率较高,其代谢产物及分泌物可能刺激皮肤,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与玫瑰痤疮存在关联,虽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有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的玫瑰痤疮症状得到改善。

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外界环境刺激也会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长期食用辛辣食物、饮酒、高温环境刺激、过度清洁皮肤、使用不当的护肤品或化妆品等,都可能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引发皮肤炎症,促使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

玫瑰痤疮的诊断:多维度判断,精准确诊

由于玫瑰痤疮的症状与痤疮、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病有相似之处,准确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诱发因素等。例如,了解患者在何种情况下面部潮红加重,是否有眼部不适症状等。

接着进行全面的皮肤检查,观察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皮损的分布、形态和特点。玫瑰痤疮的红斑多分布在面中部,如鼻部、两颊、前额等,且毛细血管扩张呈树枝状;而痤疮的皮损多有粉刺,分布范围更广,不限于面中部。

必要时,医生还会借助皮肤镜检查等辅助手段。皮肤镜下,玫瑰痤疮的毛细血管扩张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分布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皮肤病鉴别。

玫瑰痤疮的治疗:个性化方案,科学应对

玫瑰痤疮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且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保持耐心和信心。

在药物治疗方面,外用药物是常用的基础治疗手段。甲硝唑凝胶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壬二酸乳膏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还可调节细胞免疫,减轻炎症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适用于以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为主的玫瑰痤疮,可缓解皮肤炎症,降低皮肤敏感性。

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需配合口服药物治疗。抗生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常用于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异维 A 酸可调节皮脂腺分泌,改善毛囊口角化,对鼻赘期玫瑰痤疮有一定疗效,但使用时需注意其副作用;对于因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导致面部潮红明显的患者,可口服羟氯喹,它能调节免疫、抗炎,减轻血管扩张。

光电治疗在玫瑰痤疮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封闭异常扩张的毛细血管,减轻红斑;点阵激光适用于鼻赘期玫瑰痤疮,可通过气化增生的组织,重塑鼻部外观;射频治疗能改善皮肤质地,减轻炎症。

中医药疗法

在玫瑰痤疮的治疗领域,中医药疗法凭借其独特理论与丰富实践,展现出显著优势。中医将玫瑰痤疮归为 “酒齄鼻” 范畴,认为其发病与肺胃积热、血热蕴结、血瘀等因素相关,治疗以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活血化瘀为原则。

中药内服:临床常根据患者具体证型遣方用药。对于肺胃积热型患者,常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方中枇杷叶、桑白皮清泻肺火,黄连、黄柏清胃热,配合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活血;血热蕴结型患者,则多用凉血五花汤,以凌霄花、玫瑰花、鸡冠花等凉血解毒、活血化瘀;血瘀型患者,桃红四物汤加味较为适宜,通过桃仁、红花、当归等药物活血化瘀,改善面部血液循环。

中药外用:中药面膜或药膏也是常用的治疗方式。如将大黄、硫黄、黄柏等药材研磨成粉,制成面膜敷于患处,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可直接作用于皮损部位,减轻炎症反应;或使用含有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药膏,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状。

针灸治疗: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常选取合谷、曲池、足三里、迎香等穴位,合谷与曲池可疏风清热,足三里能调节脾胃功能,迎香则可改善面部气血循环。此外,局部围刺法在玫瑰痤疮治疗中也有应用,即在皮损周围进行浅刺,以疏通局部气血,消散瘀滞,减轻炎症。

玫瑰痤疮的日常护理与预防:内外兼修,守护肌肤

对于玫瑰痤疮患者,日常护理至关重要,它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作和加重。在皮肤清洁方面,应选择温和、无刺激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每天洗脸次数不宜过多,早晚各一次即可,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过高或过低的水温都可能刺激皮肤。

在护肤产品的选择上,要注重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使用含有神经酰胺、透明质酸、角鲨烷等成分的护肤品,这些成分能帮助皮肤锁住水分,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同时,严格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可选择物理防晒剂,如氧化锌成分的防晒霜,或使用遮阳伞、帽子等物理防晒方式。

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减少饮酒和咖啡、浓茶的摄入;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虽然玫瑰痤疮较难根治,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日常护理,多数患者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如果发现面部出现异常红斑、丘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