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 安安自闭症中心
专家简介:杨峰,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硕士,香港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系博士,香港大学沟通障碍研究中心博士后,深圳市海外留学归国高层次人才。原深圳市儿童医院言语治疗科主任,现就职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语言障碍专科门诊,主要从事儿童及成人语言相关障碍的临床诊治、基础科研和专业教学工作,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参编专著5部。擅长:儿童及成人语言障碍,包括儿童语言发育迟缓,语音障碍(口齿不清),口吃(结巴),腭裂术后语音障碍,听力损伤语言障碍,读写障碍和学习困难,孤独症、智力障碍及脑瘫所致语言障碍,以及成人口吃和嗓音障碍。
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的目标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我们语言训练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一种自我表达以及与人沟通的工具,是让孩子学习有用的、动态的语言,我们不需要那种无意义的“语言”。
也许我们还可以多看一个实例:
牛牛,男孩,已经十岁,在其他城市接受了两年的“语言训练”,实际上牛牛学习语言的条件很好,他的模仿能力好,口肌运动能力很好,模仿发音很清晰,自己一个人常躲在角落里自言自语,就是说一整天他也不会累。问题是他的自主交往能力差,在陌生人面前一言不发,就是几天不见的熟人也需要很久才能适应。牛牛会说话,但是他的“语言”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些无意识或无意义的“声音”,他把语言当作自己的一种玩具,跟他平时无聊时玩自己的手脚、口水等行为是一样的。他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他不关心自己周围的人和事,他没能真切的体会过语言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所以他不会用语言表达需求,也不会回答。
有时候,由于家长的迫切要求或康复师自身的局限性,我们的训练往往一味的只强调“语言”,每天的训练内容也是围绕“语言”。结果是半年一年孩子开口了,但认真观察孩子,发现他只能按别人要求进行机械问答,并不会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甚至没事时口中念念有词的背着广告,或说着我们根本听不懂的话,这样的结果难道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吗?
也许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上完一节课后,我们自己高兴吗?有令人开心的回忆吗?如果连我们都感到很烦,很枯燥,那么孩子又怎么能学好?我们是否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我们该做些什么,孩子愿意做什么。我们教孩子要有一种“授人以渔”的态度,要让孩子学到有用的语言。教孩子背一首《静夜思》,还不如孩子自己会说一句“我饿了”。我们应当明白,语言是用来沟通交往的,语言训练出发点应该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当孩子会叫“妈妈”后,我们是每天几十次的逼着孩子“叫我,叫我”?还是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诱导他发出有感情的呼喊?当下班回家进门时孩子能迎上来叫一声“妈妈”,孩子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妈妈”这个词语。
总之,我们的原则是明确一致的:孩子只有掌握了能用的、有用的、会用的、动态的语言,才能说孩子拥有了真正的语言能力,这也正是我们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