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是因为有“口吃”现象而就诊的,在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的口吃现象,与家长,特别是妈妈的“善意关注”有很大关系。
一方面,妈妈一般比较细心,容易察觉到孩子的语言问题,而往往产生一些焦虑,担心孩子会受到歧视、成长受到影响。有些妈妈可能觉得自己“控制”的很好,不会被孩子发觉。实际上,孩子的敏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妈妈的“伪装”其实根本逃不过孩子的眼睛,而孩子与母亲的心理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于母亲的紧张情绪会极大的影响到他/她。
另一方面,有些妈妈可能认为自己非常注意方式,没有“责骂”或“催促”孩子,也很“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轻轻的提醒”,或者“耐心的安慰”,叫孩子“别着急,慢慢说”。以为这样可以帮到孩子。殊不知这种“善意关注”也许正是造成孩子紧张在意自己的“口吃”问题,反而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造成问题加重。
大约有10%的孩子,会在3-5岁时出现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口吃现象,造成儿童口吃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发展速度超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他们想表达很多、很复杂的事情是,却不能灵活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 就会出现“口吃现象”,这种情况一般会随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而自行消失,但是也有1%左右的孩子会持续口吃,甚至发展为口吃病。
口吃现象与口吃病有着本质的区别。口吃现象是人在感情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对神经中枢的干扰所出现的短暂语言不流畅现象,而口吃病则是由于心理、生理、环境因素所导致的一种语言障碍。
当孩子出现口吃现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静观其变,不必紧张,更不用过多关注,即使是所谓的“耐心和善意的提醒”也不能太多。一般情况下,孩子会自己注意到问题,自己会找方法解决。当然我们可以用“你是不是想说。。。。。。”,或者“我觉得你可以想一下再告诉我”等方式,让孩子自己学会控制和组织语言。
当然,如果孩子出现超过连续3个月的口吃现象,或者有明显的加重趋势,就要认真对待了,必要的时候,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咨询,寻求言语治疗师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