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11 月 7 日或 8 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225°。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 有开始之意,“冬” 则代表终了,意味着一年中田间劳作基本结束,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阶段。从气候特征来看,立冬后我国北方地区气温逐渐降至 0℃以下,开始出现初雪,南方地区则进入少雨干燥的深秋向冬季过渡阶段,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在传统民俗中,立冬有 “补冬”“吃饺子”“酿黄酒” 等习俗,比如北方民间认为饺子外形似耳朵,吃饺子能 “护耳防冻”,南方部分地区则会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鸡鸭汤,为身体储备能量抵御寒冬。而从养生角度,立冬更是调理身心、为来年健康打基础的关键节点,需遵循 “顺应天时” 的原则,从多维度做好养护。

一、中医顺应天时:养藏为本,护好 “阳气”
中医认为,冬季气候寒冷,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之调整,核心在于 “养藏”—— 即让身体的阳气像植物冬眠一样潜藏起来,避免过度消耗。《黄帝内经》中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 的记载,正是立冬后养生的核心准则。
首先,要注重 “避寒就温”。冬季寒气易侵袭人体,尤其是头部、颈部、脚部等部位,这些地方经络密集,寒气入侵可能引发头痛、颈肩酸痛、手脚冰凉等问题。建议外出时佩戴帽子、围巾,选择保暖性好的鞋袜,避免长时间待在露天或风口处;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 18-22℃,避免过热或过冷,睡前可温水泡脚 15-20 分钟,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帮助阳气收敛。
其次,需调整作息,“早睡晚起”。立冬后白昼缩短、黑夜延长,人体应顺应自然节律,适当延长睡眠时间,让阳气得到充分滋养。建议晚上 10 点半前入睡,早上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避免过早外出接触寒气,尤其对于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需注意作息规律。

二、运动养生:适度锻炼,避免 “耗阳”
冬季运动的关键在于 “适度”,既要通过锻炼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又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阳气外泄。中医认为,冬季运动若出汗过多,会使身体阳气随汗液流失,反而不利于养生,因此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适合立冬后的运动项目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散步时可选择阳光充足的时段,如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左右,在公园或小区内缓慢行走,速度以不喘气、微微发热为宜,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40 分钟;太极拳和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能调和气血、滋养脏腑,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练习时需注意呼吸与动作配合,避免用力过猛;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可侧重拉伸和放松类体式,帮助缓解冬季身体僵硬的问题,同时避免高温瑜伽等出汗量过大的项目。
此外,运动后需及时保暖,避免受凉。运动后身体毛孔张开,寒气易趁机入侵,因此应立即穿上外套,擦干汗水,补充温水,避免饮用冷水或冷饮。同时,冬季运动不宜在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空腹运动可能导致低血糖,饭后立即运动则会影响消化,建议饭后 1 小时再开始锻炼。

三、饮食养生:温补为主,“滋阴潜阳”
立冬后饮食需遵循 “温补不燥、滋阴潜阳” 的原则,通过合理膳食为身体补充能量,增强抵御寒冷的能力,同时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或导致 “上火”。
从食材选择来看,冬季宜多吃温热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桂圆、红枣、栗子、核桃等。羊肉性温,能温中补虚、驱寒暖身,适合冬季食用,可搭配萝卜炖煮成羊肉萝卜汤,既能去除羊肉的膻味,又能清热化痰,避免上火;牛肉富含蛋白质和铁元素,能增强免疫力、预防贫血,可做成清炖牛肉或牛肉粥,易于消化吸收;桂圆和红枣能补气血、养心神,适合气血不足的人群,可用来泡水喝或加入粥中熬煮;栗子和核桃是冬季常见的坚果,栗子能健脾养胃、强筋健骨,核桃能补肾益脑、润肠通便,每天适量食用(栗子 3-5 颗,核桃 2-3 个),对身体有益。
同时,冬季气候干燥,人体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 “阴虚” 症状,因此需适当搭配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蜂蜜、黑芝麻等。银耳百合羹能滋阴润肺,适合冬季经常食用;梨可生吃或煮成梨汤,能缓解咽喉不适;黑芝麻能补肾滋阴、润肠通便,可磨成黑芝麻糊或加入米饭中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冬季饮食不宜过于油腻或过咸,油腻食物会影响消化功能,过咸食物则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此外,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应尽量避免,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腹痛等问题。

四、情志养生:心态平和,“藏神养气”
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冬季情志失调不仅会影响心情,还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因此立冬后需注重 “藏神养气”,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
冬季万物凋零,部分人可能会因环境变化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 “季节性情绪失调” 症状,此时可通过调整心态、转移注意力来缓解。比如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人体分泌血清素,改善情绪;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生活中的趣事,避免独处时过度思虑;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练字、养花、听音乐等,让心情保持愉悦;也可适当参与公益活动或社交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增强心理归属感。
此外,中医强调 “少私寡欲”,冬季应减少过度的欲望和追求,避免因目标未达成而产生焦虑或烦躁情绪。可尝试冥想或深呼吸练习,每天早晚各进行 5-10 分钟,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排除杂念,帮助身心放松,让精神状态更加平和稳定。对于工作压力较大的人群,需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防止因精神紧张导致阳气耗损。
立冬不仅是季节更替的标志,更是养生的重要节点。顺应冬季 “藏” 的规律,从作息、运动、饮食、情志四个方面做好调整,才能让身体在寒冷的季节里保持健康状态,为来年的生机勃发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