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科?这能算全科吗?

肖杰生医生 发布于2021-10-16 11:26 阅读量7779

本文由肖杰生原创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医生,一名针灸医生,同时也是一名中医,古代中医并没有分过科,凡是从事中医者几乎什么病都看。


如历代中医名家: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杂病论》几乎是内外妇儿无所不能;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也是几乎无所不治。



那么后来为什么中医会出现分科呢?


这可从1949年开始说起,当时国内缺医少药严重,政府大力发展中医,更准确的是说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可传统的中医培养方式周期太长,以师带徒的形式显然不能解燃眉之急。


于是,先后成立多所中医学院,并参照西医教育模式,分设学科,便开始有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就这样中医按西医的方法活生生地被割裂、肢解了,但在国内发展了几十年后,西医开始意识到这样分科有问题!


如我们罗湖医院集团尹朝霞教授所说的一位高血压脑中风患者合并肾功能不全是该看哪个科呢?神经内科还是肾病科还是?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便有人提出了全科医学的概念,直到1993年11月召开了第二届北京国际全科医学学术研讨会,从此在我国便正式建立了全科医学。


全科医学强调了人是一个整体,主要是有关人的健康问题,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有一群固定的人群,提供连续性、可及性、照顾性、综合性的一系列服务。


其实,我们中医早在几千年就提出了整体观念,人是在这个宇宙中孕育成的产物,那么人的疾病、健康也与周边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而不是仅仅关注人体的某个部位、某个器官、某个系统。


网上有人说过:“一个好中医,就是一所全科医院”。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大,其实并不夸张!东汉末年华佗虽擅长外科,但同时也精通内、妇、儿等科,像这样的历代中医名家多不胜数。


目前在老百姓的心中可能会这样认为中医就是开中药的,其实我们医生可能也会很多这样认为。但实际上是不是呢?中医它分为内治与外治,内治以中草药为主,外治以针灸为代表,一个好的中医大家他不仅会开中药,同时也精通针灸外治。


我们学中医的都知道,医圣张仲景所写的《伤寒论》113方,398法。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内治为主,但他同时也精通针灸。如: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故经不传则愈。”143条:“妇人中风、热入血室之谵语证,以刺期门之法以泻肝经邪热”等。


可见张仲景医术之高明,不愧是一代医圣!可惜,现在中医临床很少见到既精通中医内治,又熟练中医外治之大家!


山西针灸研究院所长名中医师怀堂,在他行医过程中,早年以开中药为主,中年以开中药辅以九针外治,晚年以后基本以九针外治为主,很少用中药!是为什么呢?


有时候明明辩证准确,可就是用药后效果平平,甚至无效!难道是辩证出了问题吗?非也!是因为现在真正的道地药材少了,多数是养殖出来的中药,很多药性、质量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有时即使辩证准确,用药正确,也很难有良好的效果。


伤寒大家郝万山在讲伤寒时,曾说过一个例子,好像说他吃人参吃到饱都不会上火,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药材养殖后药性发现了变化!所以,即使辩证准确,用了非道地药材,那也很难出效果!乃至现在很多中医反尔从针灸外治着手,因为人体的穴位在我们自身身体上并不会因为这些而发生变化!


我行医13年,最开始在医院,后来为什么到了基层呢?


第一,是因为我年轻,在医院很少有自己独立出门诊的机会;

第二,在医院多数患者都是流动的,彼此之间关系并不固定。


而基层呢?


多数患者都是社区的居民,流动性相对较少,接触的大部分都是社区的居民,对他们的身体状况都比较熟悉,彼此之间也能建立起友好的医患关系。虽然我平时以针灸、针刀等中医外治疗法为主,但我在临床上以并不是只看颈肩腰腿痛及康复方面的疾病。


有一次,一位胃脘部经常胀痛不适的患者,在某三甲医院找了某位名中医开了中药,可是吃了一两个月还是没有见到效果。是名中医辩证不行吗?


我想可能是现在有些中药用药质量没保障吧!不像古代一样,多数中医都是自己采药,医药不分家,如李时珍等。而现在又多少位中医是自己采药的呢?


后来,我想了想,既然中药对她不行,那不如针灸试一下,果然给她扎了几次针灸,胃脘部胀痛不适就完全消失了,再嘱其平时注意饮食规律,随访至今一年未见复发。


又有一位头部反复长疖的患者长达7年余,否认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曾在某三甲医院就诊过多次,吃中药及西药无数次,可就是反复发作!


无奈之下,开中药的内科医生建议到外科看一下,外科医生考虑患者头皮下感染是惯穿的,需要做手术把开头皮切开做引流。


患者因恐其手术,后来阴差阳错来我这儿,经我冥思苦想及查阅资料,参考师怀堂火针治疗瘰疬医案,决定用先用火针给其治疗。


果然经火针治疗两次,大显奇效,后历经2个多月10次火针及中药调理,患者疖病终于迎来了春天,至今一年未再复发过!患者也非常感恩于我,特做了一面锦旗送给我,以表谢意之情。



我们罗湖医院集团以“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为医改目标,推进分层诊疗。有一位患者得了腰椎间盘脱出症,去了两家医院,医生都让他做手术,患者因年轻又恐惧手术,后来又从老家回来找到我,给他做小针刀治疗三次后,腰腿抽痛又完全缓解了。


为什么这位患者会从老家清远回来找我呢?


是因为他曾在深圳这儿打工找过我用小针刀治疗过腰腿痛,效果非常好,不知是右下肢还是左下肢我记得不太清楚了,当时小针刀治疗完后,腿抽痛就当场缓解了很多。后来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痛,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腰腿痛又复发了,所以又专程从老家回来找我治疗。


经过这一次教训,再三嘱其治好后,一定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固定一个姿势及减少弯腰、保暖等注意事项,同时加强腰背部肌肉功能煅练,这样才能避免其复发,至今也快过一年了,患者腰腿痛也未再复过。这个病案就很好的体现了我们医院集团医改的让居民少负担、看好病。


前一个月又有一位患者清洁工阿姨,突发左下肢胀痛难忍,痛得夜间辗转难眠,行走困难,经查体让其拍了骨盆平片,排除其他疾病,考虑坐骨神经痛,本来像这么痛的患者,在医院多数是会让其住院治疗观察的,但考虑患者经济问题。


与其沟通后,决定先用针灸治疗三次后再看情况,如果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了,那就继续社康治疗。后经针灸治疗三次后,腿痛明显减轻,治疗7次疼痛完全消失。


这不就符合我们医院集团医改的让居民少住院吗?



有些人总认为中医就是慢郞中,在治疗急性病及抢救方面没有优势!只能治疗慢病、慢慢调理。不可否认,西医在抢救方面确实是方便、快速,但大多需要建立在特殊的环境及先进的仪器、药物等。而我们中医却不一样,有时候一根小小的针却能起死回生。


不知大家看到最近的报告没有:“四针下去,几近休克的病人奇迹恢复了!”这是发生在2018年2月28日高铁上的一段故事,一位父亲在乘坐高铁时,突发疾病,当时脉象摸不出来,血压测不出,人已近休克,情况十分危急。西医在环境及仪器受限的情况下,束手无策。一位中医大夫,在征求患者及家属的同意下,为患者扎了四针,患者奇迹般的恢复了。


还有,不知大家知不知道,在国外针灸已经进入急诊科了!看过名老中医李可写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不得不感叹中医并非慢郎中啊,是世人有所误会了!半年前,有一位四肢皮肤长白㾦的患者,皮肤瘙痒难忍,在社康及医院找过医生开了抗过敏止痒地氯雷他定片,但未见效果!为什么呢?


后来,患者因在我这儿治疗斑秃,我发现了问起,经查阅资料及向山东宋师兄请教后,决定用《伤寒论》中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发汗祛其湿热,没想到经方对证,一剂就止痒了!五剂白㾦基本消失了!不得不感叹,辩证准确,用药正确,效如桴鼓啊!



就这样虽然我是以针灸、针刀为主,但在接触居民的同时,不知不觉接触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只要我会的,我就竭尽全力为居民诊治,同时也不忘宣教养生之道。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说得好:“中医治疗病的人,西医治疗人的病。”这个病,可以是已病,也可以是未病,中医更强调的是以人的健康为本,而且中医最注重就是未病先防,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也!


当然,我也很苦恼,目前还对很多慢性病无法悟通中医之道,但是只要居民相信我,我会虚心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居民。始终不忘初心,响应罗湖口号,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发扬中医,做好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