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家对中医有哪些常见误区?看您有中几个?

肖杰生医生 发布于2021-08-21 09:26 阅读量7653

本文由肖杰生原创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荣誉,特别是新冠肺炎流行以来,生在中国大家都能感受我们祖国的伟大!为什么呢?除了政府的正确领导防疫之外,同时我国也拥有两大主流医学,一个是现代医学,另一个就是有自己独特特色的中医学。说起中医,可能大家对中医或多或少都有些误区,今天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来盘点下,看看您有中几个?




一、开中药就是中医?

说起中医,大家可能认为开中药就是中医?其实只对一部分,因为开中药只是中医内治法之一。古代有一针二灸三药,可见针与灸都是中医的一部分。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简而言之,中医主要分为内治法与外治法两大类,外治法即中医适宜技术如:针灸、火罐、刮痧、推拿、中药外敷等;而内治法主要通过口服给药的方式如汤剂、中成药等。所以一位好的中医,应该内外治都精通,这才算得上一位中医大家。




二、切脉就能知道一切病情?

有些人到中医就诊时,手一伸,什么都不说,以为医生通过摸脉就能知道一切病情!实事上,现代通过摸脉就能知道一切病情的缘由是很少的。中医讲究是四诊合参,一望二闻三问四切,切脉都是放到最后做一个综合判断。当然啦,不排除有些高手通过切脉就能知道病情的缘由,甚至有极个别高手中高手不用切脉,看您一眼就能知道您的病情,如古代扁鹊望齐恒公,这就是望而知之谓之神,但这样的医生毕竟是极少数,而且也不是每次每个病都能这样就看出来的。有些病之所以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因为它具有某独特的体征,且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所以能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工,切而知之谓巧!



三、开中药越贵效果越好?

有些人认为开中药越贵效果就肯定会越好,实事上并非如此。中药有些之所以会贵,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也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而不是贵效果就好。如果病情不符合药证,就算用价格上万的冬虫夏草也无济于事,而病情符合用价格几毛钱的车前草也能立竿见影。所以说,并不是越贵效果就越好,而是方药符合病情才是疗效的保证。


四、中医是慢郞中?

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慢慢来的,所以效果也不会太快,只能用于一些慢性病的调理,这已根深蒂久!其实不然。首先:中医是治本医学,以调整阴阳、改变体质、延年益寿为核心理念,不追求速效及改善短期症状为目的,绝大部分疾病是正气先病,正虚非三日之寒,治本扶正也非三日能奏效,治本是长效,但不可能速效;其次:中医虽重治本,但同样能治标,只要搞清医理、辩证无误,治标之效可神速,如中药治疗感冒,针灸治痉挛性疼痛的速度并不亚于西医的止痛药,曾本人也有中药治疗过一些感冒,有些也能达到一剂知的效果,而针刺治疗痛经往往有针下痛止的效果,正好古人所称的如拔刺一样;再者:对于很多慢性疾病,若标本兼治,疗效也很快,如长期咳嗽、便秘、失眠等症。中医论治有三法:先治标后治本、标本兼治、直接治本。


前二者治病取效并不慢,有时甚至能“一剂知,二剂愈”,古人常用效如桴鼓、覆杯即愈之形容。只有第三者速度会比较慢,但却是治疗某些疾病的唯一正确选择,治本速度比较慢,但并不意味着长期服药无任何改变,若医生处方用药无误应该是精神好转,面色渐有光泽,体质渐增强,较之以前不容易感受外邪,如不易感冒。


五、中药无副作用?

在广东这儿,可能有很多人喜欢自己买中药煲汤,或泡茶当水喝,甚至看书后为自己或家人开中药方,他们认为中药是天然的,安全无害。其实不然,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药物和食物也有区别,药食皆具偏性,而药物的偏性更大,即寒热补泻之性较强,故用药必须要根据各人的体质而定,而体质判断非常人在短期内所能掌握,必须是精通中医四诊的明医所能为之。如今之人以寒湿、湿热体质居多,而常用之保健中药多为温补或清热之品,误用的几率极高,故自己用中药保健是不可取,同时也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如:近年来影响较大的中药毒副作用事件,如龙胆泻肝丸引起的肾衰竭,小柴胡汤引起的肝衰竭,都是药物滥用错用引起的。现今中医界的水平良莠不齐,中医西化日益严重,能辨识阴阳辨证论治之中医也少之又少,那些不合格中医开出的错误药方自然不但治不了病,而且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如果长期服用就会造成严重伤害,此非中药之过,而是人祸也。



六、中医越老越历害?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只有越老才越吃香,换而言之,也就是越老才越历害。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只有越老经历才越丰富,正所谓老的吃的盐比少的吃的饭还多。但实事上并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光老不学无术,临床过得得过且过,技术几十年如一日,那是光长年龄不长技术!而年青者,若勤奋好学,博采众方,不耻上问,多临床,多总结,只要持之以恒,悟性好,肯下苦功夫,也不一定要等到老才吃香,有些甚至年纪青青的就成为一方名医。所以,并不是越老才越历害,关键还是要看找不找对人。


好了,今天就先大家聊到这,关于大家对中医常见误区还有哪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备注:以上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联系我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