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查出肺结节别慌!一文读懂应对策略

黎同明医生 发布于2025-04-21 09:36 阅读量148

本文由合景堂中医馆原创


   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2025 年 4 月 15 - 21 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我们聚焦一个让人心慌的健康问题 —— 肺结节。为什么身边查出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肺癌发病率升高了吗?肺结节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别急,下面为你一一解答。

广中医一附院呼吸科专家黎同明教授指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能抵御外界病邪,守护体内正气。在人体中,肺脏就扮演着 “第一道防线” 的角色。


01

案例分享



小清(化名),在体检中被发现肺部有一个 1.5cm 的高危结节,同时还伴有多发微小结节。自从查出结节,小清便忧心忡忡,担心结节若不治疗会恶变,也疑惑这种结节会不会突然增大,会不会发展成癌症。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她。身边的人都劝她尽早做手术,可小清本着保守治疗、不想开刀的想法,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随后,小清找到黎同明教授进行调理。通过黎教授问诊得知,小清平时每天早晨起床后痰多,口中苦味明显,除了这个问题平时还胃胀、大便粘腻、里急后重(总有便意却排不出)、睡眠欠佳、情绪焦虑。通过舌诊和把脉诊断得知,其舌象为暗红,舌苔白厚,脉象弦。

黎教授分析,小清她是胆胃不和、痰瘀互结、热扰神明。因此,治疗原则确定为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化痰散瘀、清热安神,采用黄连温胆汤进行加减化裁

并为小清制定了专门的调理方案,药方包含了法半夏、陈皮、甘草、麸炒枳实、竹茹、黄连、五指毛桃、赤芍、厚朴、首乌藤、白英等药材。

经过两个月的中药治疗小清的肺结节从原来的 1.5cm 缩小至 0.5cm,同时大部分微小结节已消失不见,睡眠、胃胀等症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小清激动地表示,后悔没有早点找黎同明教授治疗,白白担忧了这么久,原本以为只能手术切除。家人看到治疗效果后,也对中医调理表示认可,小清自己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

需特别注意,中医药遵循一人一方原则,需依据个人体质和当下症状辨证论治,切勿自行用药或续方)。




02

科普答疑




01


什么是肺结节?

肺部结节是通过胸部 CT 检查发现的非正常肺组织的结节状阴影。按照阴影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类:

微小结节:直径小于 5 毫米;

小结节:直径在 5 - 10 毫米之间;

结节:直径为 10 - 30 毫米。

研究显示,结节越大,恶性风险越高,6 毫米以内的肺结节恶性概率小于 1%。

按照阴影密度划分,又可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

实性结节:恶性程度最低,约为 7%;

亚实性结节:其中纯磨玻璃结节恶性程度中等,约 18%;

部分实性结节:即混合磨玻璃密度与实性密度的结节,恶性程度最高,约 63%。


02


为什么会长结节?

现代研究尚未完全明确肺结节产生的病因,但目前较为明确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感染因素:感染性肺结节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发肺部小感染后形成。一些患有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鼻炎的人群,更容易并发肺结节。

异物侵入:异物性肺结节大多与环境相关。常见的诱因包括工业粉尘、烟雾(如厨房油烟、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及二手、三手烟)以及化学药物等。此外,胃酸反流人群也容易出现肺结节。

肿瘤因素:肺部良性肿瘤以及早期肺癌,都可能表现为肺部结节。

其他因素:肺结节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免疫状况有关,例如肝郁体质、湿热体质、气虚体质等人群相对更容易出现肺结节。


03


中医如何调理肺结节?

黎教授指出,现代社会中,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生活与工作压力,不少肺结节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加之饮食结构失衡等因素,体内气血津液易阻滞不畅,进而形成结节。

中医调理肺结节,遵循 “祛瘀化痰、软坚散结、扶正固本” 的基本原则,针对患者肝气不舒的情况,还会辅以疏肝解郁之法。鉴于个体体质与病情的复杂性,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依据患者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

对于正气不虚的患者在进行祛瘀攻坚治疗时,不能忽视扶正,因为祛瘀过程必然会损伤正气,只有边攻边补,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而对于以正气亏虚为主的患者切不可盲目攻坚,需先补充正气,待正气充足后,再集中力量散结逐瘀,如此方能做到祛邪而不伤正。


04


发现肺结节后要注意什么?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饮食习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调整饮食结构:尽量少吃生冷食物,如水果、冷饮等。此类食物易耗伤阳气,滋生痰湿,长期积累下来,最容易形成结节。


目前,除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外,在有毒有害的工作岗位上,要注意劳动保护和个人防护(例如在粉尘较大的工作环境中需佩戴口罩)。在雾霾天气,应减少户外活动并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此案例中的治疗方案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完全照搬本案中的治疗方案。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疗机构面诊,以免贻误病情。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和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