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在中国,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面临迫切的生育需求,这使得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肿瘤生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涉及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协作,目前尚缺乏成熟的诊疗规范。
近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汪丽萍主任团队(谭巧医生)成功帮助一名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通过试管婴儿助孕并顺利保胎,为类似病例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小林(化名)今年36岁,自从结婚以来,已经13年了,这些年都没有刻意避孕,但是竟然都没有怀孕了。
自2019年起,小林出现月经周期延长,2020年经期进一步延长至20余天。2022年8月,她在外院接受了多项妇科手术,术后病理显示为增殖期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炎。
2023年3月,小林因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再次接受手术,术后病理提示子宫内膜复杂性非典型增生,局灶伴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随后,她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了药物治疗,并于2023年11月停用药物,医生建议其尽快生育。
2023年11月,小林转至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科就诊。经评估,其卵巢储备功能欠佳(AMH:1.61ng/ml),且存在盆腔粘连、子宫内膜炎、胰岛素抵抗及维生素D缺乏等问题。考虑到其子宫内膜癌病史及男方少弱畸精子症,团队建议进行试管婴儿助孕。为降低促排卵过程中高雌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风险,团队为其制定了个体化的促排卵方案,并在宫腔内放置曼月乐环。
经过2个周期的取卵,小林成功冻存11枚胚胎。
2024年4月,小林接受宫腔镜取环及内膜活检,术后病理显示内膜腺体部分呈分泌期改变,部分呈增殖样改变。由于存在子宫内膜炎,术后进行了抗炎治疗。2024年7月,团队进行了第一周期胚胎移植,但因内膜厚度不足(5.2mm)未能成功妊娠。
2024年8月,小林再次接受宫腔镜手术以分离宫腔粘连。2024年10月,团队调整了内膜准备方案,增加子宫内膜血流并采用胚胎辅助孵化技术,最终成功移植2枚囊胚期胚胎(4BB/4CB)。
汪丽萍主任表示,小林的治疗难点在于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常面临内膜受损、排卵功能障碍及肥胖等问题,自然妊娠率较低。
因此,在辅助生殖治疗的同时,需积极保护内膜、预防复发并改善妊娠结局。小林的治疗过程中,团队通过个体化的促排卵方案、宫腔内放置曼月乐环、调整内膜准备方案及增加子宫内膜血流等措施,成功提高了妊娠率。
此外,团队还联合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对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维生素D缺乏进行了全面管理,进一步优化了治疗效果。
该案例的成功不仅为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也凸显了多学科协作在复杂病例治疗中的重要性。未来,随着更多类似病例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诊疗规范将进一步完善,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2005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正式成立,并成为医院重点发展的科室。
2007年通过广东省卫生厅评审,获准正式开夫精人工授精(AIH)技术,成为深圳市正式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院之一。
2017年9月获准筹建开展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VF/ICSI,简称试管婴儿技术)。
2019年开始成立生殖免疫专病门诊,2020年底开始牵头成立生殖免疫专科联盟,共囊括省内外三甲医院26家。
2023年8月4日顺利通过市卫健委组织的IVF/ICSI试运行评审,正式开展第一代、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
2024年是我科试管婴儿技术突破性发展的一年,2024年7月9日我科顺利通过IVF/ICSI正式运行的评审校验,开展第一代、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的全面工作。
截止2025年7月,试管拿牌一周年,取卵568例,移植:525例。临床妊娠率接近50%,42%来自其他中心治疗后仍反复种植失败的人群,和国内辅助生殖助孕成功率水平相当。
生殖免疫是本中心的品牌亚专科,自2019年建科以来,已累计收治近万例反复胚胎停育、反复种植失败及不孕不育的疑难病症患者,其中65%来自省内外其他中心治疗后仍反复种植失败的人群。经过精心诊疗,保胎成功率全省前列,以专业的力量播种生命的希望,截至目前已有4000余名患者成功圆梦,晋升为妈妈。这些患者大多合并各类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俗称卵巢早衰)等。
在这里,既可以种(做试管婴儿),又可以保(生殖免疫保胎)。我们将实现试管前预处理,试管取卵/移植,试管着床后,尽早启动免疫保胎的闭环管理。我们真诚祝愿每一位母亲,能够梦想成真,迎接属于自己的“初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