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见了太多30-50岁冠心病血管严重堵塞的病人,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变老不是匀速的,而是可以被看见、被减速、甚至被局部逆转的。
与其等生病,不如从今天开始,给每个器官“调时钟”。一、研究做了什么?
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 Eran Segal 团队 在 2024 年 11 月《Nature Aging》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
• 规模:纳入 10,348 名 40–70 岁以色列居民(计划随访 25 年)。
• 数据维度:14 大系统、2000+ 项指标,包括——
• 连续血糖监测 2 周
• 全基因组、肠道菌群、血液脂质组学
• DXA 骨密度、肝脏弹性超声、视网膜影像
• 睡眠监测、饮食日志、问卷
• 目标:用 AI 算出每个人每个系统的 “生物年龄”(Biological Age,BA),看看它跟实际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差多少,以及差值意味着什么。
二、5 个你必须知道的结果
1. 生物年龄比身份证更能预测疾病
• 如果一个人的“心血管年龄”比 CA 大 5 岁,未来 10 年患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立刻升高。
• 传统体检指标还没异常时,BA 已经提前 5–10 年发出警报。
2. 男女老得不一样
• 女性 50 岁左右,血液脂质组的 BA 会突然“跳升”,与更年期同步——这条曲线在男性中完全看不到。
• 女性骨密度 BA 在绝经后 2–3 年骤降,相当于瞬间老了 10 岁;男性则是缓慢下坡。
3. 14 个系统,各有各的钟
研究团队把人体拆成 14 个“器官级时钟”:心血管、肝脏、肾脏、骨骼、免疫、代谢……
• 女性有 5 个系统的 BA 模型准确度显著高于男性(血液脂质、骨密度、睡眠、肾脏、肝脏)。
• 男性只在“衰弱指标”(握力、肌肉量)上略占优势。
→ 说明 女性衰老的生理信号更强烈、更集中,而男性更“分散”。
4. 更年期=骨量断崖
• 绝经后女性髋部骨密度 BA 标准差迅速拉大,提示 有些人 2 年内骨量流失可达 10%。
• 研究建议:女性在 45 岁前后就应开始 DXA 筛查,而不是等到 65 岁。
5. 饮食、微生物、基因共同调速
• 把“代谢健康”人群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血糖波动变小。
• 高风险基因携带者如果坚持地中海饮食,心血管 BA 可降回正常范围。
→ 基因决定潜力,生活方式决定结果。
三、我们能怎么用这些发现?
场景 | 行动指南(基于论文数据) |
30–40 岁 | 每 3 年做一次“生物年龄体检”:连续血糖 + DXA 骨密度 + 脂质组学 |
女性 45 岁前后 | 重点盯骨密度、血脂;出现“跳升”及时补钙、加阻力训练 |
男性 45 岁后 | 重点盯内脏脂肪、肝脏弹性;腰围 >100 cm 或肝脏弹性 >7 kPa 需干预 |
所有人 | 用 CGM(连续血糖仪)+ 饮食日志 App,实时查看“这顿饭让我老几天” |
四、总结
变老不是匀速的,而是可以被看见、被减速、甚至被局部逆转的。
与其等生病,不如从今天开始,给每个器官“调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