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妹篇1炎症衰老并非放之四海皆准—不同人群的炎症衰老模式差异揭示环境对衰老的影响

詹中群医生 发布于2025-07-04 09:45 阅读量372

本文由詹中群原创

关键词:炎症衰老;细胞因子;工业化;非工业化;环境因素;年龄相关疾病

炎症衰老(inflammaging)指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系统性低度慢性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被认为是哺乳动物衰老的标志之一。理论上,炎症衰老应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年龄相关疾病(CARDs)密切相关。然而,在非工业化人群(如长期暴露于高感染环境的人群)中,尽管其炎症水平较高,但CARDs的发病率却显著低于工业化社会。这一现象引发了对炎症衰老普遍性的质疑:若其为衰老的核心机制,是否应在不同人群中一致存在并影响疾病?2025年6月30日nature旗下子刊发表研究论文指出炎症衰老并非四海皆准

研究方法与人群
为解答上述疑问,研究团队分析了四个不同人群的细胞因子数据:意大利工业化人群(InCHIANTI)、新加坡工业化人群(SLAS)、玻利维亚亚马逊地区的Tsimane人群和马来西亚Orang Asli人群。后两者属非工业化、高感染暴露群体。以下重点补充非工业化人群的研究背景:

1. Tsimane人群

生活方式:Tsimane是玻利维亚亚马逊地区的狩猎采集-农耕群体,长期维持传统生活方式。日均体力活动强度极高(相当于工业化人群职业运动员水平),饮食以本地种植的淀粉类作物(如木薯)、狩猎获得的蛋白质(如鱼类、野生动物)及少量采集的野果为主,脂肪摄入低,膳食纤维丰富。

感染环境:因缺乏现代医疗和卫生设施,Tsimane人群暴露于高病原体负荷(如寄生虫、细菌、病毒),感染频率显著高于工业化人群。研究显示,他们一生中平均经历约17次感染事件,且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高达70%。

健康特征:尽管炎症标志物(如CRP)水平较高,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极低(冠心病患病率仅为工业化人群的1/10),血压、血脂等代谢指标也优于工业化群体。

2. Orang Asli人群

生活方式:Orang Asli是马来西亚的土著群体,分为传统狩猎采集部落和已部分现代化转型的社区。传统群体仍依赖森林资源,进行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转型群体逐渐接触现代饮食(如加工食品)、定居生活及机械交通工具。

 感染与过渡:传统Orang Asli感染风险较高,但随现代化进程,部分群体卫生条件改善,感染负担减轻,但同时面临饮食西方化、体力活动减少等工业化生活方式带来的健康挑战。

健康特征:研究显示,传统Orang Asli的炎症标志物(如IL-6)水平高于工业化人群,但糖尿病、肥胖等CARDs发病率仍较低;而转型群体中,炎症与代谢疾病的相关性显著增强。

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研究团队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因子分析(FA),对比各人群的细胞因子模式,重点考察:

炎症衰老轴的结构是否在不同人群中一致;

细胞因子与年龄、健康结局的关联性是否存在差异。

主要发现与启示

1. 非工业化人群的独特免疫生态
非工业化人群的高炎症水平并非“有害的慢性炎症”,而是其长期适应高感染环境的免疫策略。例如:

免疫耐受与调节:Tsimane人群因频繁感染,免疫系统可能进化出更高效的炎症控制机制,如通过抗炎因子(如IL-10、TGF-β)平衡促炎反应,避免过度炎症损伤组织。

代谢-免疫耦合:高体力活动促进肌肉释放抗炎因子(如鸢尾素),膳食纤维丰富的饮食调节肠道菌群,进一步抑制系统性炎症,抵消病原体引发的炎症负担。

流行病学过渡的影响:Orang Asli的案例显示,当传统生活方式向工业化转变(如饮食变化、久坐增加),炎症模式从“适应性”转向“病理性”,与CARDs风险显著上升。

2. 环境对炎症衰老的重塑机制
非工业化人群的数据揭示:

病原体暴露的双刃剑效应:慢性低剂量感染刺激可增强免疫监视能力,抑制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但过度或急性感染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生活方式的调节作用:体力活动、饮食结构(如地中海饮食vs.高糖高脂饮食)直接影响代谢健康和炎症平衡。

免疫记忆与衰老:长期与病原体共存的群体,其免疫细胞(如记忆T细胞)可能维持更强的活力,延缓免疫衰老进程。

3. 对衰老研究的启示
传统炎症衰老理论基于工业化人群数据,可能低估了环境对衰老机制的塑造能力。例如:

工业化人群的“炎症衰老”可能与低感染暴露、代谢综合征等现代生活方式问题紧密相关,而非衰老本身的固有特征。

非工业化人群为研究“健康衰老”提供了天然模型,其免疫调节策略(如抗炎饮食、持续体力活动)可能为延缓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炎症衰老作为衰老标志的“普遍性”存在争议。本研究表明,其更多反映工业化环境下的特定生理状态,而非跨人群的固有衰老机制。非工业化人群通过独特的免疫适应策略,实现了高炎症水平与低CARDs发病率的共存,提示衰老研究需突破“一刀切”的认知框架。未来需结合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发更精细的衰老评估体系,针对不同环境背景设计个性化健康干预策略。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