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85%的肝细胞癌是乙肝病毒慢性感染所致。有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占全球的1/5左右,乙肝病毒感染者占全球的1/3左右,而肝癌患者却占全球的1/2(每年超过40万)以上。
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32%的男性和9%的女性将在70岁之前发生肝癌。并且,我国乙肝感染者往往有家族聚集性,母亲通过分娩传染给子女,而子女往往在中年罹患原发性肝癌,给家庭带来巨大灾难。这种病例在临床工作中很常见。经过近20年的努力,通过乙肝疫苗注射等防治措施,我国乙肝防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仍有约8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患者早期大多没有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且治疗后容易复发,患者死亡率高。因此有人认为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是“乙肝三部曲”。
一、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患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
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1 年内连续随访3 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的群体,即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
乙肝患者:
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且正在发病,表现出肝脏在受损状态,仅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称为乙肝患者。即感染了乙肝病毒并有临床表现。
二、什么情况下乙肝会发展成肝癌?
乙肝病毒分为多种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C型的致癌能力更强。乙肝病毒变异是导致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
乙肝直接“演变”成肝癌的理由是,乙肝病毒中的HBx基因激活多种癌基因或原癌基因;乙肝病毒的前C基因或C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缺失;在乙肝病毒的持续慢性炎症刺激下,P53、P16基因发生了突变或缺失。以上三种因素都可导致肝细胞直接发生癌变,因此乙肝病毒有直接致肝细胞癌变的作用。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少数肝癌患者未经过肝硬化的过程,而直接由乙肝发展为肝癌。此外,具有遗传背景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更容易发生肝癌,原因是其可促进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并产生变异,同时产生协同促癌作用。因此,乙肝导致的肝癌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三、乙肝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病毒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四、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
1、母婴传播
胎儿在宫内传染的几率为10%,而出生后被感染的可能性高达90%。
2、血液传播
输入被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3、其他
性传播是可能的传播途径。
一般来说,健康人群无需进行乙肝检测,但下列人群建议进行检测:
具有高感染风险的相关职业者(如医护人员);
孕妇常规产前检测;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有明确乙肝病毒暴露史和高危行为者(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性伴侣或共用针头者);
长期血液透析者、HIV感染者和其他免疫功能受损者;
有明确症状或体征、临床上怀疑为慢性乙肝者;
献血者。
五、乙肝患者平时该注意什么?
忌辛辣:辛辣食品易引起肝胆气机失调,消化功能减弱。
忌烟:烟中含有尼古丁等有毒物质,能损害肝功能,抑制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因此乙肝患者必须戒烟。
不宜饮酒:酒精在肝脏内代谢,会破坏肝细胞的正常酶系统,使肝细胞坏死。
忌滥用抗生素与激素:“是药三分毒”,药物对肝多有损害。乙肝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合理用药,谨慎用药。
忌过多食用蛋白饮食:乙肝患者由于胃黏膜水肿、胆汁分泌失调等原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食用过多蛋白质会引起消化不良。
忌高铜饮食:患者肝功能不全时,体内铜的平衡不好调节,而铜容易在肝脏内积聚。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并引起肾功能不全。故肝病患者应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等含铜多的食物。
忌生活不规律:“三分治七分养”。充足睡眠、合理营养、规律生活,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劳逸结合。
忌恼怒、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不利于肝脏健康。
少吃剩饭剩菜与发霉食物:剩饭剩菜中含有亚硝酸盐,可进一步转换成亚硝胺;发霉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以上均是诱发肝癌的高危因素。